趵突泉公园三大名石的来历

标签:
趵突泉龟石待月峰夔石 |
分类: 读史济南 |
济南趵突泉公园内的龟石、待月峰、夔石,都是六、七百年前遗留下来的太湖石,具有“皱、瘦、透、漏”的特点,是济南的历史名石,也是园林中独具特色的景观。
太湖石,因产于江苏,浙江两省之间的太湖地区而得名,尤以湖中石质为佳,是一种千孔百窍,玲珑剔透,形状多样,具有“皱、透、瘦、漏”四大特色的石灰岩。据史料介绍,太湖石作为观赏石,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唐代著名文学家自居易写的《太湖石记》,从文中可窥测唐代文人、士大夫对太湖石特别喜爱,玩石已有一定规模,文中评述“石以聚族、太湖为甲”,将太湖石列为众石之首。
宋徽宗赵佶是一位爱石如癖的帝王,他令属臣收罗著名的太湖石石品,修筑艮岳山,亲自为太湖石赐名、加封。宋代大画家米芾还创造了评鉴太湖石要以“皱、瘦、透、漏”为标准的理论,以致觅求奇峰怪石之风盛行。一些富商、官吏还以奇石互比高下,不惜以重金购买,作为点缀宫苑和园林的景观。宋亡后,一些精秀的太湖石遗散各地,有的也散落在济南。元代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1269~1329,后辞官回到云庄(今济南天桥区柳云村),在村前开凿云锦池,种荷植柳,建园林,收罗10块太湖石,号称“十友”,分列园中。张养浩死后,这些奇石逐渐分散各处。其中的龙、凤、龟、麟4石分别移到城里的巡抚衙门(今珍珠泉大院),布政使司(今省政府大院)、府学(文庙)和通乐园(今万竹园)。历经沧桑,如今仅有龟石(也有说是龙石),安然地耸立在趵突泉公园里。
龟石耸立在东门内广场西侧竹林树丛中,挺拔露骨,筋络明显,孔窍通透,形态美观,属奇石中的珍品,已被收入《中国名石大辞典》。石旁说明牌上介绍:“龟石,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别墅-云庄遗石,石高约4米,重约8吨,有秀、瘦、透、漏、皱特点,与龙、风、麟石同称四大灵石,为济南第一名石。”
对奇石名称认定虽不相同,但都认定为元代遗物,是济南的历史名石。
按“龙石论”者的认定,龙石应在府学文庙泮池北侧。那它是怎么移到趵突泉公园的呢? 20世纪70年代,它被发现斜立在文庙泮池旁的奇石,周围堆满了杂物,石上支架着许多木料,遭受着人为损害,便请示市政府领导采取保护措施,组织职工迅速移置到趵突泉公园。既有力的保护了历史遗产,又能使游人观赏到历史名石,丰富了公园景观,受到省、市领导及游人称赞。
待月峰奇石在溪流环绕的尚志堂院内,石高1.9米,形态古朴清秀,精巧玲珑。待月峰系宋代遗石,石瘦细长,有多个洞穴,似各种月形,夜深月光透过洞孔洒在地上,形异多变,有诗赞咏:“精灵俊秀玉玲珑,神功鬼斧浑然成。一年三十六轮月,变幻俱在此石中。”
石头在趵突泉尚志堂院安置好后,济宁又派人来,说这是当地志书记载的历史名石,要求收回。后几经协调,来人看到奇石安置在省城公园,更利于展示奇石身价,同时感到此石筋络纤细、洞多通透,往返装运难确保遗石不受损伤,遂表示忍痛割爱,不再收回。同时向公园详细介绍了奇石的名称、历史及当地有关领导保护待月峰的心愿,这使济南人对历史名石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夔石在尚志堂东山外北侧,东临老金线泉。石高1.5米,宽0.75求,底部镌“夔石”铭刻。石旁说明牌有:“夔”为古代传说中的独足兽,因此石形状奇特,有单足,昂首,吼天之势,形似“夔”,故得此名,为济南名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