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埠涌泉庵

标签:
涌泉庵 |
分类: 紫气梵音 |
湧泉庵位於神通寺西,白虎山南麓,興建於北朝時期(公元534-581年),因涌泉而得名。涌泉为清、新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具體位於四門塔景區四季村賓館(湧泉庵遺址)東側,泉水從峪中山腰岩隙中湧出,通過暗渠由一石雕兽头中喷涌入南北向的長方形水池,池名“淨池”。泉水溢出淨池匯入河道,多級跌入“青龍潭”,水出潭依山勢三迭而下,落差達10多米,形成可观的“百尺飞流”流入名為“臥龍洞”的小石潭中。水溢出流入竹林,似“锦上添花”,又回繞於柳林,稱“细水长流”,最後緩緩匯入錦陽川。
在这里有我国北方少见的大片竹林,缕缕泉水从竹丛根隙流过,形成弯曲的淙淙小溪。清澈的泉水,婆娑起舞的翠竹,愈显得幽深、淡雅,如临仙境。《续修历城县志》说这里“百尺飞流,千章古木,山光水色,鸟语花香。”现在这里已成为森林公园,近年,濟南市政府在湧泉庵遺址處建了“四季村”賓館,方便了遊人食宿。
曆時廿載始建成
根據現存石碑記載,湧泉庵共有過六次重修,分别是:隋開皇、明弘治、明天啟、清嘉慶、清同治、清光緒時期。其中明弘治時期的這次重修最具規模,對這次重修,刊立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的《重修湧泉庵記》有詳細的記載:在弘治初年,利津縣僧尼明喜來此住持,當時的湧泉庵僅有一間草廬,在明喜的奔波努力下,曆時二十多年,直至正德九年(1514年),大功告成,當時的湧泉庵,有伽藍殿、祖師殿、石塔,方丈院等,山門叢立,殿宇森嚴,占地近10畝,應為當時當地之一名剎。
兩遭火劫終重生
湧泉庵多灾多難,明清之際遭受兩次重大火灾,明天啟三年(1623)《重修湧泉庵碑記》明確記載“……偶被火灾,佛殿尽焚,皆成灰燼,蓬蒿遮掩,……有其尼玄安,目觸宮殿傾頹像貌殘,心甚淒然,遂發心重修。”從碑文中可知,這次罹火最嚴重,幾乎是被燒得一幹二淨了,多虧住持玄安,得以重修如新。另一次火灾發生在清同治甲戌年(1874年),這次是後殿起火,湧泉庵亦蒙受損失,後得到多方善士募資修繕。
石塔見證父女情
涌泉东侧半山坡上,有一座唐代单层佛塔。塔高3.35米,边宽2.2米,塔向坐北朝南,塔内有一石雕佛像。塔身全部为大块青石砌成,正面辟一半圆形拱门,塔檐下出挑叠涩三层,塔顶用三行石板层层收缩叠筑,成四钻尖锥形塔顶,塔刹部已残坏。当地群众称此塔谓“送衣塔”,相传有一对父女,家中遭变故后,父女俩相继出家。父在神通寺做僧人,女儿在涌泉庵做尼姑,因来往多有不便,父放衣服于一塔中,女儿取走缝补洗好后再放回塔中,所以此塔俗名“送衣塔”这个故事虽不可考究真伪,却平添了一段佳话。
古跡遺存顯風韻
目前湧泉庵景區尚存多處文化古跡遺存,有石橋、古碑、古塔、石刻造像、題記等。
涌泉旁边一座草亭,名谓“望岳亭”,在亭内凭栏远眺,可以远望五岳独尊的泰山。涌泉桥為单孔石桥,长18.8米,宽3.5米,桥头有石狮一对。橋頭東側立有明萬曆六年(1579)建造湧泉橋碑一通。橋下碧水一泓,猶如錦翠,名之“青龍潭”。潭下岩石有造像十九尊,皆長面長頸,另有北宋熙寧年間遊人題記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