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函山佛峪寺

标签:
玉函山兴隆山西佛峪佛峪寺三教堂 |
分类: 紫气梵音 |
玉函山是濟南南郊的最高峰,約530多米。在明末《曆乘》中叫函山,古稱臥佛山。早年在山的東麓有個火龍莊,因忌諱“火龍”和幹旱有關,遂改名為興隆莊,於是此山也稱興隆山。在濟南古籍地方文獻中,玉函山的得名都源於唐代段成式記載的關於青鳥傳書的神話故事。
佛峪寺屹立於山腰彎月形天然石台處,三面背靠絕壁,一面對臨深穀,因此没有院牆,石台兩端各有山門一座。平台高處是天然石廈,正適宜雕像建屋,據史料記載此寺又名“臥佛寺”,寺內崖壁上原雕刻了百餘尊佛像,多為隋代作品。這批造像雖遭嚴重破壞,但佛龕形制、軀體四肢、部分紋飾、造像題記基本保存至今,仍有欣賞和研究價值。現殘存佛像88尊,造像記和題名十五種,其中十三種為隋代鐫刻,最早是開皇四年(公元584年)劉洛造像記,最晚是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張峻母桓氏造像記,還有大中十年(公元856年)唐代沙門義初題名兩種。
在造像群左側有一泉水由石壁下方渗出水滴,匯入下方小方池,池内水花状如蕊珠,故名“蕊珠泉”,道光《济南府志》對其有載,昔日泉水旺盛,狀如瀑布,現如今已大相徑庭了。
沿登山盤道上山,不遠就是三仙宮靈官廟遺址,三仙宮僅剩殘垣斷壁,西山牆上端尚存部分彩繪,周邊六通清代石碑立於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至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記載了佛峪寺三仙宮靈官廟和登山盤路的大致情形。繼續盤紆而上有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修路碑記和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施資善人碑記。山頂原有泰山行宮碧霞元君殿,現遺址處僅存三教堂,系元代初建,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重修,現為省二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