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与摩崖之别

标签:
碑摩崖造像 |
分类: 济南金石 |
许多人以为凡刻有文字的石头都称为碑,其实是误解。近日通读施蛰存先生著《金石丛话》(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年4月1日出版),觉得书中论述很有道理,结合个人认识,就“碑”和“摩崖”小论一番。
碑,本义是一块大石板,中间上端穿一个圆洞,称之为碑穿。古代办丧事,把这块带孔的石板立在墓穴的角上,利用它来扣牢绳索,慢慢地把棺木放下来,用完撤除或埋在墓中。此外,在古代公卿大夫的家门口,也有直立的石头,用来拴马。宗庙祠堂门前也有石头,用来拴住祭祀用的牺牲。这些石头统称为碑。《说文》给“碑”的注解是“竖石也”。汉代以前的古书中所有的“碑”字,大多指的是这种直立的石板。大约在西汉晚期,有人开始在石板上刻字,记述墓主人的姓名、官职、卒葬年月,放在墓前,这叫“墓表”。现保存在山东省博物馆的《麃孝禹碑》,就是一块墓表。以后,石板上刻的文辞渐渐增多,详细记述墓主的家世、生平,还加上颂扬和悼念的铭文,这块石板,就称为“墓碑”。
有些文字,需要刻石以垂之久远,昭示后人,但并不需要向山中采石,磨成方形碑料,运到别处去竖立,那么,所幸就把文字刻在山壁上,这种形式的石刻文字,称为“摩崖”。“摩崖”不算是“碑”。但后人也有把摩崖文字称为“碑”的,如果不能说这是误用名词,至少也该认为这是“碑”字意义的引申。
摩崖有两点好处:(一)可以永久保存,不易亡失。虽然难免遇到地震山崩,或人为的破坏,毕竟比碑刻经久。(二)刻文字的面积大小随意,不受限制。现在有记录的最早的摩崖文字,是夏禹的《岣嵝铭》,传说在衡山祝融峰上,但从来没有人见过。周宣王的《吉日癸巳》和汉初的《赵王群臣上寿》二刻存有不少疑点。确实可信的第一处摩崖是陕西褒城县褒谷中的《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又名《鄐君碑》,褒斜道是秦蜀交通要道,经常需要修葺,东汉永平六年(公元63年),汉中郡太守鄐君奉诏书修治阁道,至永平九年完工,就在崖壁上刻了这篇记录。从此以后,历次修路都有摩崖记录,有建和二年(148年)的《石门颂》,建宁四年(171年)的《西狭颂》,建宁五年(172年)的《郙阁颂》,熹平二年(174年)的《杨淮表纪》,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的《石门铭》。这五篇汉刻,一篇北魏刻,文字和书法都极好,尤其是《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一刻,面积最大,字亦最大,分书而存篆法,一向被推为石刻汉隶之最雄伟者,而北魏所刻《石门铭》,有书手王远的署名,他的书法也已成为北魏书法的典型。隋唐以后,褒斜道废而不用,栈木坠落,藤萝掩覆,好久不为人知。直到北宋才有人发现这处古迹,于是文人学者纷纷刻石留名,于是褒谷中又添了三十余处宋人题刻。1971年,由于修建水库,这些摩崖文字无法继续保留,于是选取了最重要的十三种,将崖石切割下来,陈列在汉中博物馆里,从此,它们不再是摩崖了。由于山脉众多,济南也有不少摩崖,如龙洞、佛峪、佛惠山、千佛山等许多名胜古迹之地,留下了诸多文人墨客士大夫的摩崖题记,在泰山古道上的摩崖刻字更是数量巨大。
北魏时,兴起了开凿佛像石窟的风气,善男信女各自出钱雇工开凿佛龛,还在佛龛下方或左右侧刻上施财造像人的姓名,或陈述造像的愿望,这些简短的造像题记,书法也有很好的,也有古体字或俗体字的,对文字学的研究也有用处。尤其重要的是,它们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和思想状态,可以作为一种社会史料。济南黄石崖、玉函山、平阴、东佛峪、龙洞、开元寺、神通寺等地就有历代摩崖造像,其中在济南黄石崖开凿于大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的《法义兄弟姊妹造像记》至今保存完好,是已知山东省最早的佛造像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