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名碑之秦泰山刻石

标签: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李斯小篆 |
分类: 齐鲁名碑 |
《泰山刻石》又名《封泰山碑》,是泰山最早的刻石,四面环刻,三面为始皇诏,一面为二世诏,均为丞相李斯篆书。
此刻原石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共144字;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共78字。刻石四面广狭不等, 刻字22行,每行12字,共222字。现仅存秦二世诏书10个残字,“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缺,又称“泰山十字”。据清道光八年(1828年)《 泰安县志》载,宋政和四年(1114年)刻石在岱顶玉女池上,可认读的有146字,漫灭剥蚀了76字。明嘉靖年间,将此石移置碧霞元君宫东庑,当时仅存二世诏书4行29字,即“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清乾隆五年(1740年)碧霞祠毁于火,刻石遂失。
嘉庆二十年(1815年),蒋因培带领同邑柴兰皋在山顶玉女池中搜得残石2块,尚存10个字,遂将残碑嵌于岱顶东岳庙壁上。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东岳庙墙坍塌,知县徐宗干“亟索残石于瓦砾中”,嘱道人将残石移到山下,嵌置在岱庙碑墙内,并写跋记其经过。光绪十六年(1890年)被盗,寻得于城北门桥下,后重置于岱庙院内。宣统二年(1910年)知县俞庆澜为防刻石遭风雨剥蚀,在岱庙环咏亭造石屋一所,将秦泰山刻石及徐宗干的跋和自己写的序共3石嵌于石屋内,周围加铁栅栏保护。1928年迁于岱庙东御座内,修筑一座门式碑龛,将以上3石垒砌其中,建国后,于碑龛正面镶装玻璃保护。
《泰山刻石》的拓本以明代安国所藏之北宋拓本最好,存165字,上世纪三十年代流入日本,此外还有29字本,10字本等
![]()
![]()
![]()
前一篇:淌豆禅寺觅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