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山在古代是山东第三道教名山,自然是盛极一时,可惜现已面目全非,像维纳斯一样,胡山的残缺之美越发魅力,吸引着众多驴友来此访古探幽。
山顶至今还有诸多倾废道观旧迹,当然也少不了碑刻。遗憾是绝大大部分都已遭到破坏,唯有极少数幸免于难的,也早已被移走保存了,如宋祈雨碑目前存放在南坡马家峪村委会中。
现在山顶还有不少断垣残碑,清于书佃篆‘重修天公地母庙(系个人杜撰之名,有待考证)’残碑就静卧在山顶。
此碑近年频频被媒体报道,之所以如此“上镜”,我估计主要原因就是该碑出自于书佃之手,而于书佃今天的名望也许是拜“大明湖”所赐,观其书法,没有落入明清时期统治书坛的“馆阁”窠臼,行书兼有隶意,非常难得。该残碑11行,计185字,采用双刀刻法,刻工极佳,历经200余年仍字字清晰。

清于书佃篆‘重修天公地母庙’拓片
于书佃为登州(今蓬莱)人,生于乾隆年间,嘉庆三年戊午科举人,曾于嘉庆年间任济南府学训导,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工草隶,其字其人,刚毅洒脱。
依据该碑,本人整理了残碑文字,因国学浅陋,不敢断句,以免贻笑大方。
右起:
第一行(…)十里崇山峻岭四面环绕而中峰独峙山旧有天
第二行 (…)然结构猥狭不称其神自唐迄宋有庐于此者
三
(…)间道士毕太和因募张霞武举请诸十方重修
四 (…)走南江诸路商往遇之不述迨乾隆中叶穿蠹
五 (…)欲重修而独立难成迎诵经二十余年其高弟
六
(…)苦实嗣承之克有其勤而济以敏辉之弟子王
七 (…)成讫于道光壬午二十年内殿宇矞煌局度宏
八 (…)邑如归掌握一易其旧辉之力也辉历城人自
九 (…)弟成此巨观伟矣辉童颜鹤发往来陂谷步履
十 (…)八十矣余故颜其庐而于是碑复书之
十一 (…)州于书佃书并篆额
题外话

济南“大明湖” 南门牌坊西侧,立有清朝嘉庆二十二年(1817)于书佃题写的
“大明湖”石碑。“明”字,偏旁是“目”字。原因何在:
戏说版本:当年趵突泉的水龙王听说大明湖风景秀丽,便派趵突泉畔石碑上“突”字的那一点去看看,结果那“点”去了以后不想回来了,于是大明湖的“日”旁便成了“目”旁。
民间版本:清朝文字狱横行,明目张胆大写“明朝”的“明”字易惹祸上身,故在“明”的“日”旁里加上一横,改成了“目”旁。
学院版本:蒲学大师路大荒先生的观点,于书佃之所以写成“目”字旁,与后来另一位清朝书法家何绍基在成都武侯祠题写称颂诸葛亮的匾额“明良千古”,有意将“日”写为“目”字,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画龙点睛之笔。当年刘备慧“眼”识人,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明”君“良”臣,名垂千古。于书佃所以写成“目月”字,意在表明——大明湖是泉城的眼睛。
正解:中国汉字长期以来不够规范,有许多异体字,特别是书法家把“明”字写成“目月”,比较普遍,如:二王、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等。从书法艺术方面考虑,“目”比“日”形体略长,正好依偎着“月”字的一撇,显得比较匀称协调。

古代名家、名碑中“明”字的写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