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三户”究竟指什么
(2022-03-30 17:58:41)
标签:
文化史记春秋三户钱穆 |
分类: 品茗读史 |
楚国阴阳家南公曾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很有名,史记也记载了。我一向以为“三户”是泛指楚国老百姓。当然,词典也有解释说三户指的是屈、景、昭三个大家族。但是如果只是泛泛读到,体会是不深的。
钱穆《屈原居汉北为三闾大夫考》对历来各家观点进行了梳理总结,认为“故三户之解,苏林臣瓒《索隐》各得其一偏,孟康之失最远,而韦昭为独得也”。苏林臣瓒(据郦道元《水经注》,臣瓒应系西晋薛瓒)的意思是普通三户人家,钱穆认为属于理解不全;孟康认为三户是地名,钱穆认为完全不相干。韦昭认为是屈、景、昭三个氏族,钱穆认为说到点子上了。
我与钱穆观点不太一致。我觉得从词源上来看,苏林臣瓒的泛泛三户论,只能算望文生义,不是本来的意思。所以不能叫“得其一偏”,而是“引而申之,脱其本义”。孟康地名论、韦昭的三姓论,这两者却都有客观的证据。所以韦昭不是“独得”,孟康也没有“失之最远”。
就地名论而言,《左传·哀公四年》:“蛮子听卜,遂执之与其五大夫,以畀楚师于三户”。《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引兵渡三户,与秦战,再破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有:“古商密之地,昔楚申、息之师所戍也。春秋之三户矣”。唐李泰《括地志》中说:“浊漳水又东经葛公亭北,经三户峡,为三户津,在相州滏阳县界”。东汉赵晔《吴越春秋》曰:“蠡,字少伯。乃楚宛三户人”。各种证据表明,这个地方在春秋时代就被称为三户,而且一直到项羽破秦依然没有改名。而楚南公是战国末期之人,他大概率是知道“三户”这个楚国地名的。而且“三户”又不是一个普通的地名。楚国灭了申国、息国,以其遗民建立了一支“申息之师”,驻扎楚国北部边界,恰恰就在三户附近。这支军队是很有战斗力的。公元前597年,在楚晋争霸之战中,申息之师大败晋军主力,楚庄王藉此成为春秋霸主,申息之师名扬天下。公元前506年,吴攻克楚国首都,楚几乎灭国,最后也是凭借申息之师得以复国。以此而言,如果南公的意思,是楚国哪怕只剩下三户这个地方,只要还有申息之师,就一定能灭亡秦国。总而言之,地名论证据确凿,逻辑通顺。
与地名说相比,三姓说也有明确的证据。第一,屈、景、昭三族分别源自楚武王、楚平王、楚昭王,是楚国非常有实力的三个氏族。顷襄王之前,楚廷上层重臣基本由屈、景、昭三氏垄断。另外,这三个氏族是楚国王室分化出来的,经过多年繁衍也早已成为枝繁叶茂的大家族,名为“三户”,实际上也是人口众多。这三户到了汉代还有影响。《史记.汉高祖本纪》载:“是岁,徙贵族楚屈、景、昭、怀、齐田氏关中。”《汉书•高帝纪》:“九年十一月,徙齐、楚大族屈氏、景氏、昭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甚至有人说,三个家族与三户这个地名也有关联,楚国的崛起,就源自三姓于淅川一带攻城略地,从而形成了“三户”这个地名。按三户并非开创楚国的元勋。其中的昭姓,源自中兴之主楚昭王。楚国早已是一个统一的王权国家,又因国内三个强大的氏族而命名一个地方,这是需要存疑的。不管怎样,如果楚南公的意思是,楚国哪怕只剩下三大姓还有抵抗精神,也能灭掉秦国,这不能算妄言。总而言之,三姓论也有真实依据。
从文法上来看,泛指说和三姓说更加通顺。“虽”这个字,春秋战国时代的用法已经和现代一致了。孟子曰:“虽千万人,吾往矣!”就与这个用法接近。三和千万都是数词,三是强调其少,千万是强调其多。而如果“三户”是地名,这个“三”就没有数词的意味了,“虽”的用法就略显生涩了。后世诗词文赋提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基本上都用了泛指的内涵。所以说,即便泛指说不是本义,其影响却是最大的,这一点无法否认。三姓指屈景昭,无论从证据还是文法上都没有明显的缺陷,可能是楚南公的本义。地名说证据比三姓说还多。而且,那句著名的话是范增转述南公,司马迁再转述范增,精简到后来才变成八个字,其本来面目如何并不能确定,所以地名说不能排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