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物的出租问题(发表于《北京文博》)

(2010-02-02 10:41:34)
标签:

法律

世界文化遗产

文物法

老行

文化

杂谈

分类: 询古鉴真
 
 

文物的出租问题

   近年来,人们对文物保护越来越关注,特别是新闻部门,文物保护是新闻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中,文物的出租问题时常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问题,不断的被追逐报道。如:《新京报》2004年6月23日报道:“良乡古塔被非法出租70年”。依据的法律条文是《文物保护法》第24条: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那么文物是否可以出租呢?下面我们按照文物的等级和不同所有权性质进行分析。

不可移动文物是按照具体不同的历史、文化价值分为国家级、省市级、县级和文物普查登记文保单位四个等级。其中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均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各级文物又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国家所有文物,即归属国家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和部队所有使用的文物保护单位;二是归属集体所有的文物保护单位;三是归属个人的文物保护单位。对于级别不同、所有权性质不同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有不同的保护规定。

    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都是国家级文物,《文物保护法》是按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并没有特殊的作出规定,而在国务院办公厅2004年2月15日《转发文化部、建设部、文物局等部门关于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中规定:“要及时解决和排除保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不得违反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将世界文化遗产租赁、承包或转让的,省级人民政府要进行检查,对违规的要限期纠正”。国务院办公厅文件明确要求不允许将世界文化遗产出租、承包经营管理的。更不容许将世界遗产转让。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财产,按照《世界遗产公约》的规定:应视本国国情采取为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恢复这类遗产所需的适当的法律、科学、技术、行政和财政措施(第二部分4条)。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是依据我国国情确立保护文化遗产的行政措施。我国仅有世界文化遗产29项。不许出租,承包经营管理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出租问题,在《文物保护法》中并没有明确禁止的规定,《文物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这一条规定的本质精神是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所有权性质不能改变。

所有权是一种物权。这项权利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转让和抵押属于处分权利,转让就是财产所有权人依法将自己拥有的财产权利转让给他人的行为;抵押就是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财产作为债务的担保,不得变更该财产的所有权。因此,文物法是限制不可移动文物所有权人的处分权。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这一法律条款的核心问题是分析理解什么是资产经营。资产经营就是将资本财产上市交易,简单的讲,经营的含义中没有包含有出租的意思,因此,文物法第24条并没有禁止国有不可移动文物出租的表示和内涵。

   《文物保护法》第25条规定: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给外国人。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转让、抵押或者改变用途的,应当根据其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由当地人民政府出资帮助修缮的,应当报相应的文物部门批准。第二十五条线然没有限制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出租,法律没有限制行为,即为允许。

    何谓出租?出租是一种经营的行为,是物品或权利的所有者的一种经营行为。这种行为的本身并没有改变文物的所有权性质,因而除世界遗产外,文物的出租是不违反文物保护法的规定的。

不允许文物出租意见常常是讲如果把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作为经济资源出租给企业或者个人经营,他们必然以赢利和追求高额利润为目标,这全是作为企业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但是,不容许出租是没有道理的,首先,这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前文已经分析过。其次,文物出租后,文物的所有者和文物的主管部门所拥有的财产的监管权和文物保护的管辖权。因而,文物出租后,并没有失去监管。三是文物出租后,使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所有者收取资金后,唯一重要的任务就是监管好自己的财产,既不可移动的文物;如果,所有者自己使用,他既是文物的监管者,又是使用者,在利益的驱使下,势必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他没有产权人的监管,他本人就是产权人,只有文物部门的监管□□文物的野蛮使用再所难免,其害比租用更加有过之。;四是文物的出租就是文物的利用,不可移动文物合理的利用,是对文物最好的、最有效的保护。比如建筑物,有人使用的一般要比无人使用的保护的更好。出租利用后就有财礼对该文物进行保护;出租之后创造价值,就能体现该文物的价值,使人们更加珍视。我们国家有国家级文物 上千项,省市级文物数万项,这样多的文物不可能各个都建成博物馆、参观地;这和我们的国情是不相适应的,同时,我们现有的大部分博物馆都游客寥寥。有的甚至不能自我运转,靠财政才能支持度日。出租形成收入恰恰是保护文物的重要筹资渠道。

   在文物保护上我们应当依法拓宽思路,完善保护机制。在欧洲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文物保护上也不是资金充裕的,有的国家将几百年的古堡很少一些钱卖给个人,然后要求购买者出资修缮古堡,使一些古建筑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

热心文物的媒体和人民群众是我们保护文物的重要基础,媒体和人民群众对文物出租的关注,也是有一定原因的,我们在文物保护的工作中允许文物出租后之后续管理问题,缺乏监督,有的文物所有者一租了之,疏于管理,造成文物损失。但不允许出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解决文物的保护根本在于监管与是使用分离,即文物的使用者不能同时是监管者。同时,明确文物监管者的权利与责任,使监管者专守保护,各思其职。相信随着人们文物保护意识和法律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相关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文物会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子孙后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公平决斗
后一篇:总统急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