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煎饼,因为有爱才醇香
(2008-08-03 07:25:15)
标签:
家庭美食休闲生活文化 |
分类: 乡野童年 |
感谢新浪草根名博首页推荐/家庭婚姻论坛精华置顶推荐/新浪衣食住行论坛置顶推荐
然而,我这个双休日却过得并不空虚,因为前几天老家亲戚给我寄来了一大包正宗的山东玉米面煎饼。于是,几天来我每顿饭都变着法儿吃煎饼,充分享受这一别多年的家乡美味。
说这些煎饼正宗,是因为它们决非济南等地市场上标着“山东特产”字样、如今在各地超市货架上也常常见到的机制煎饼,而是全部由老家亲戚用古老的办法自己做出来的。
那种机制煎饼,虽然模样上看起来很像回事,甚至也能够薄如蝉翼、触手即碎,但我始终觉得它里面添加了太多的白面、白糖甚至奶油,吃起来已经完全不是煎饼,而是风味尽失的一种新创糕点。
早些年,煎饼是我寄住的山东乡下的主要食品之一,与窝头、贴饼同为玉米面作原料的农家主食,而且是这三种里面最好吃的一种。以小麦面粉作原料的主食,则有大饼、馒头、包子等,但那都是夏季麦收之后和春节期间,才能舍得放开吃上一阵子,平时主要还是靠玉米面。
摊煎饼的方法,是事先将细细的玉米面粉合成稀糊状。将鏊子烧热之后,薄薄地涂上一层菜油,然后倒上一点玉米面糊,再用一块小木板转着圈儿均匀摊开。仅需十几秒钟,热气蒸腾,便可以揭下来放到一边,再摊下一张。
而所谓滚煎饼,就是将玉米面粉合成一大块面团,然后放到同样涂了油的热鏊子上迅速地滚上一圈,鏊子上就会留下一层极薄的面,稍后立即揭下并趁软折叠整齐,一张滚煎饼就做成了。
之所以会有摊和滚这两种办法,主要是由于原料的问题。如果家里只有磨得较粗的玉米面粉,拿来合面团时会严重“不团结”,就只能合成稀糊用摊的办法做煎饼。只有那种磨得很细,很容易合成面团的玉米面粉,才能做滚煎饼。
这样一来,就带来了口感上的差异。摊出来的煎饼比较厚,吃起来颗粒较粗。而滚煎饼则相对好一些,质地较薄,口感更细,味道也更香。所以,一般人家都是尽可能地用滚的办法来做煎饼。
农家人喜爱煎饼,除了制作方便、快捷之外,还因为煎饼的吃法有很多种。现做现吃,当然是最主要的吃法,也是最能体现煎饼本香的吃法。
有条件奢侈一下的,比如大队书记之类的极少数人家,可以将刚下鏊子的热煎饼卷上猪头肉来吃,能够达到饼肉互补的目的。猪头肉因油分被煎饼吸走,不再发腻;而煎饼则平添油香,更增韵味,那真是咬一口双香并举,不舍下咽,回味无穷。
没有这种优越条件的一般人家,则不妨卷上大葱加面酱、虾酱、咸菜丝等农家常备之物,吃起来软脆交加、香咸并存,照样是一种享受。特别是那些做得较好的煎饼,整张薄如宣纸,中间软可百折,周围略呈焦黄,就是里面什么都不卷,吃起来也是蛮有味道的了。
我记得小时候每次放学回家,常常会碰上外祖母正在做煎饼。我便拿上一张,跑到屋里,偷偷找出家里非常珍贵、用肥肉炼制的炒菜用的猪大油,抹上厚厚的一层,再撒上点盐,加一棵大葱,卷起来边咬边往外就逃,免得被外祖母抓个正着,以“偷油贼”的罪名高举轻落地照我脑袋敲上一记烧火棍。
一般情况下,农家做煎饼不会只做一顿吃的,而是一做就是一大批,每张都折得形如古代奏折,摞得高如小山。不过,等到下顿再吃时,煎饼早已变凉变硬变脆,口感略显逊色。
但是,这时的煎饼仍然可以体现其独特的优势。只要拿来上锅一蒸,就可重新回软,虽没了刚下鏊子时的焦香,但玉米面特有的本香仍能充分体现。
如果将其折碎泡入热腾腾的菜汤、鱼汤或肉汤中再吃,则与新煎饼卷吃猪头肉的水平也相去不远了。对那些牙口不好的老年人,这一点就显得尤为方便。即使没有菜汤也无妨,拿开水冲泡,加点酱油、葱花,煎饼照样会变得香香软软,入口就化,甚是对路。
写到这里,已是忍不住满口生津了。今晚的这顿饭,便是已经十几年未曾吃到的“辣炖小鱼汤泡煎饼”。说是十几年未吃到,一点也没有夸张。小鱼汤倒是好办,但那种原产土制的风味煎饼却实在是难找。
(大帅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