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是谁的救赎者?

(2006-02-14 20:22:20)
中央车站》恐怕是我们当中很多人看过的第一部巴西电影(当然那些冗长的巴西电视连续剧很多年前就占据过我们的荧屏),广袤的南美大地在影片中不停地转动,嘈杂的都市、凋敝的乡村在我们眼前匆匆掠过,仿佛一场云影依稀的梦。
  影片在一位妇女笃信的言辞中开始了,镜头的推移延伸处我看见了女主角,这是个退休的老师,她在在里约热内卢最主要的火车站-中央车站为不识字的人写信。写一封信收一块钱,如果需要代寄,就再加一元。可天知道这些信通常的归宿竟是朵拉的抽屉或者干脆被撕毁。她就这样沉着的应对着所有的访客,冷漠的将别人的心愿置之不理。
  一场车祸带走了一个孩子的母亲,也使朵拉不得不收留了他,几经辗转,她终于决定要送这孩子找到他的父亲。于是,这趟漫长的心灵之旅就在一望无际巴西版图上展开了。音乐的婉转悠扬,带来了旅途上的峰回路转。导演巧妙地藉用川流不息的“车站”,做为故事开始的地点。在如此嘈杂的环境中,两个原本完全陌生的人,因一时的机缘发展出如此紧密温暖的情感。
  执着地寻找父亲的约书亚固守着一个美丽的梦想:父亲耶稣是一个高大魁梧的男子汉,找到他便意味着找到了幸福。被生活的磨难挫出老茧的朵拉如同一柄戳破气泡的尖刀:在成人的世界里,无所谓梦想,接踵于希望而来的,必定是难以承当的绝望。但他们伴在一起寻觅着,如同生命的两极:纯真与苍老,喜悦与忧伤,被一条看似无尽的道路引向未知的终点。
  朵拉与约书亚,究竟谁是谁的救赎者?究竟是谁指引给另一个人新生的方向?不知导演华特萨勒斯在命名的时候是否暗含了这样的意义:《圣经》里,耶和华晓谕摩西的助手约书亚说:“我的仆人摩西死了,现在你要起来,和众百姓过这约旦河,往我所要赐给以色列人的地去。”正是这个名为约书亚的先知,引领着以色列人回到了故土,重建美好家园。而巴西人民在经历多年的政治变乱与经济危机之后,也默默盼望着走出苦难,重新找到通往幸福的旅程。《中央车站》的电影海报或许暗示了这重含义:“男孩要寻找他的父亲,女人要寻找她的归依。而这个国家,要寻找它的根。”而这个一路走过了巴西大地的小男孩约书亚,是否正寄托了他们冥冥当中的一分希望。
  “车”和“信”在影片中一次次带给了我感动和心疼。《中央车站》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车(火车、计程车、公车、货车、载物车…),车上有各式各样的人,人们上车又下车,宛如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相识和擦肩。人们在车上成为彼此的旅伴,不期然地触动彼此的心灵,分享彼此的生活。
  而那些曾经风尘暗锁的信,那些寄托着多少人希望梦魇的信更是如同那条迎风飘扬的手帕,褪色的脸庞和一抹捡来的唇膏,是生命中无法忘却的泛黄回忆。即使朵拉自己,也最终通过信里的字字句句泪流满面的回首过往。16岁就离开家一个人生活的朵拉对约书亚说,“我有时也不太记得我爸爸的脸,也许没有照片,就不用去记,就可以遗忘。”可最后她在车上给约书亚写信,说,“如果你想念我,就看看我们的合照,我这么说,是怕有一天你忘了我。”
  《中央车站》让人无法忘却的还有那迷人的异域风光、壮阔的景色,和巴西老百姓真实的生活。从城市到乡间,从乡间到市镇,从车站一路狂奔的小偷到大蓬车上天籁般的民谣,从滚滚黄尘的沙漠到了无疆界的草原、从拮据的朵拉小屋到约书亚哥哥们粉刷的整排整排的大房子。巴西的生活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朵拉,你喜欢TAXI还是公共巴士?”
  “你呢?约书亚”
  “我当然喜欢TAXI!”
  “不,你错了,还是公共巴士好,公共巴士有目的地,有路线。而一旦你坐上了TAXI,那么,你或许会在这城市里迷失了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