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5日,《读书》杂志编辑部与博源基金会联合召开了关于现代性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座谈会,与会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交流。最近一期的《读书》杂志摘要刊登了部分与会者的发言。难得这个双休日可以赋闲在家,遂对这些发言进行了认真研读,心有所感,简记如下:
壹
在当前中国,对社会转型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引发了经济增长奇迹,但在经济成功转型的同时,政治、文化转型却严重滞后,带来了贫富差距、腐败滋生、道德失范等一系列问题,已经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不稳平衡的状态,进而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形成严重威胁。改革实践、制度设计都要求对社会转型问题做出理论上的解答。
对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研究,都要从关于社会转型的理论课题中寻根。社会转型理论对这些具体研究赋予价值和意义。
贰
秦晓认为,中国社会转型理论的三个基本问题是:此岸、彼岸和路径。其实毋宁称其为三大问题域。
此岸问题域的核心词是“批判”,其命题的特点是描述。彼岸问题域的核心词是“应当”,其命题特点是规范。路径问题域的核心词则是“效率”,其命题的特点是比较。
叁
在三大问题域之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社会转型理论的首要问题,即:在此岸、彼岸和路径的自然历史过程中,理论是如何参与其中的。此问题又分为以下子问题:对社会转型的超前预测是否可能?对彼岸的界定是否可能?对路径的选择是否可能?等等。
肆
应当以发展的观念和方式来对此岸、彼岸进行界定。目前,此岸彼岸在很多学者那里是僵死的,直接扼杀了社会转型理论的活力。
此岸是当下即是。彼岸是否其所应否、是其所应是之后的状态。
黑格尔说:“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合理的就是存在的。”此岸问题域就是要从存在中发现不合理性,从而使存在的此岸成为不合理,使合理的彼岸成为存在,其间就是路径问题域。
伍
现代性不应成为对彼岸的唯一界定。现代性太过模糊了。
彼岸不是单一的。世界上有多少国家,就有多少彼岸。在社会转型问题研究中,必须反对“言必称希腊”的倾向。彼岸虽是彼岸,却是此岸的彼岸。离开此岸的彼岸是不存在的。
陆
路径问题域的首要问题是:渐进还是突变?对路径的选择决定转型的效率,却不能决定转型与否。
存在的彼岸不同于观念的彼岸,因而路径是多歧的,必须靠理性的指南针随时修正。
柒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彼岸制度设计和路径选择都必须体现简洁原则。
捌
社会转型必须是全方位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等等各层面。但各层面的转型却不需同步推进。实践中,总是从某一层面寻找突破口。但一个层面转型推进到一定程度后,却需要其它层面的转型跟进,否则其转型就会窒息。
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就需要政治、文化转型的跟进。在后两者之中,文化转型很大程度上是自发的,而政治转型却往往显得被动。
玖
社会转型有其主导力量。如果说经济转型的主导力量是政府,那么政治转型和文化转型的主导力量何在?这与其说是理论问题,不如说是实践问题。
拾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一个国家的社会转型无法孤立于世界之外。因而,社会转型理论研究必须具有世界眼光。也就是说,一国的彼岸应当是三维的,在本国历史中寻找定位的同时,还需要在世界坐标系中设定坐标。由此而来的是,路径的选择和设定也必须考虑世界因素。科学地包容世界因素可以大大提高转型效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