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鲁:中考的另一种价值

(2013-12-16 13:19:40)
标签:

校园

分类: 儿子的写作与出版

                                                            本刊记者/李文昕

 

十六岁的李鲁已经足足有一米八五,和这个周身散发着成长锐气的少年面对面时,连著名作家阎连科都忍不住要感慨一句:这是“迎风一棵树,成长在有时”。

两年前,当其他同学正埋首苦读,为近在眼前的中考“冲刺”的时候,李鲁却决定开始做一件看上去有那么点儿“不合时宜”的事——写小说。

 

    缘起·遭遇中考 “围城”

尽管从小就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文章,李鲁萌生写小说这个“大工程”的想法,却是在初二。

“以前发的文章都类似于杂文。但想创作一部完整的虚构小说的想法,是从看了巴尔扎克的小说后开始的。”李鲁说道。

初二那年,他偶然在图书馆看到了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真实的背景、现实的描写、生动的人物、强烈的画面感……这部经典小说的浓厚魅力一下子便吸引了李鲁,让他感到自己竟也有一点儿“想写些什么”的冲动。不过,这番来自大师的启迪,却在一年之后的初三,才真正与灵感相遇,擦出了字里行间的绚烂火花。

 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初三时的李鲁也迎来了中考前的“残酷生活”。应试的巨大压力与价值观的冲突,让李鲁对中学教育这座同龄人无法逃避的“围城”产生了强烈的困惑与质疑。他意识到,自己初三这年的“中考生生活”,正是值得记录与表现的绝佳素材。这个行动派的少年很快便动笔开始写起人生的第一部小说。这一写,就是一年半。

 

    历程·632页的坚守

    从初中二年级开始,李鲁就养成了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写日记。不管是寒暑假还是考试期间,他每天都会坚持写日记。这个“坚持做一件事”的好习惯,李鲁也带到了自己小说的创作中。从初三到高一的一年半里,李鲁一直在坚持写作。他准备了一个黑色的活页夹和一叠活页纸,每天都会抽空在上面写一点。有时写半个小时,有时写一小时,有时需要备考,只能抽出十几分钟,但即便时间如此紧张,他也不会中断写作。就这样,一张张活页纸积累得越来越厚,一年半的时间里,他整整写了632页,27万字!

“毕竟里面的情节人物都是我一手创造的,要是不完成多可惜。”说起自己坚持写下来的原因,这个十六岁的少年毫不掩饰自己对笔下人物的深厚情感。

不过,写小说毕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初三的学业压力很大,几乎没有空闲的时间,他就利用起吃饭时、走路时、睡觉前的碎片时间,一边做其他事情,一边来构思小说的情节。“也会有不知道情节该怎么进展才好的时候,这时就不急着写,会先想想。”遇到这种“卡壳”的情况,他虽然会先搁下笔,脑子里却还是不忘继续去捕捉灵感。“如果经常去想和作品有关的东西,灵感可能就会在某个时刻降临;但是如果根本不去想,灵感大概是不会降临的。”对于创作,李鲁所更多相信的,还是“天道酬勤”这四个字。

 

回望·享受写作的感觉

写作也是一个不断尝试和完善的过程。笔耕不辍的日子里,李鲁喜欢和不同的同学聊天,通过交谈把握对方的性格特征,再尝试在作品中塑造出类似的生动人物;他也曾尝试学习名家的作品,想给自己小说设计出一个合理的发展,但渐渐地,他意识到这种写法的生硬,转而又回到自己原本的风格。在这样过程里,他对自己作品的把控愈发游刃有余;不仅如此,他还找机会和著名作家阎连科进行了交流。当时正逢小说筹备出版,原本27万字的作品,需要精简到15万字左右。“一开始的时候还狠不下心删那么多,跟阎连科老师谈过之后,明确了方向,把重心放在了小说的后半部分。”谈起恩师的谆谆指导,李鲁觉得自己受益颇深。

    一年多的努力没有白费,李鲁终于等来了《我去中学》出版的这一天。当初一笔一划写下的字句,如今终于变成铅字印在了纸上,李鲁心里既充满成就感,也装满了对写书那段日子的怀念。“初三时学校管得严,我不想让其他人知道我在写小说,就常常拿着活页夹里的纸‘偷偷摸摸’地写。每天写完了,还要数一下字数,然后就有一点成就感,现在想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回忆起当初的情形,李鲁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对我来说,写作是更自然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不仅是讲述,更多是创造。我之所以想写《我去中学》,一是要讲述,二是创造一个更加符合我理想的世界。”言辞之间,也流露着他对写作的享受和追求。

写作的过程同样是成长的过程。通过写作来回望自己的过去,李鲁明显感到了自己的成长。“用不同的视角审视过去,从而得出不同的答案,这是很可贵的收获。”李鲁说道。 

尽管通过写小说掘得第一桶金,纯属无心插柳,这却也让李鲁坚定了自己继续创作的念头。不过,他却并不打算把写作当成自己未来的职业。“兴趣成了职业的话,就会难以避免地出现很多限制,而且如果兴趣和职业是两件事,人生经历也会丰富很多。就像爱因斯坦做着专利局的工作的同时,也能迸发出相对论的想法一样。”谈起未来的创作之路,李鲁早已有了自己的规划。

“迎风一棵树,成长在有时。”正如阎连科老师在李鲁小说的序言中所写,这个十六岁的少年从中考里走出了另一条路,而今正在迎风成长。

 

李鲁:中考的另一种价值

李鲁:中考的另一种价值

李鲁:中考的另一种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