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 |
分类: 儿子的写作与出版 |
十六岁的李鲁已经足足有一米八五,和这个周身散发着成长锐气的少年面对面时,连著名作家阎连科都忍不住要感慨一句:这是“迎风一棵树,成长在有时”。
两年前,当其他同学正埋首苦读,为近在眼前的中考“冲刺”的时候,李鲁却决定开始做一件看上去有那么点儿“不合时宜”的事——写小说。
尽管从小就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文章,李鲁萌生写小说这个“大工程”的想法,却是在初二。
“以前发的文章都类似于杂文。但想创作一部完整的虚构小说的想法,是从看了巴尔扎克的小说后开始的。”李鲁说道。
初二那年,他偶然在图书馆看到了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真实的背景、现实的描写、生动的人物、强烈的画面感……这部经典小说的浓厚魅力一下子便吸引了李鲁,让他感到自己竟也有一点儿“想写些什么”的冲动。不过,这番来自大师的启迪,却在一年之后的初三,才真正与灵感相遇,擦出了字里行间的绚烂火花。
“毕竟里面的情节人物都是我一手创造的,要是不完成多可惜。”说起自己坚持写下来的原因,这个十六岁的少年毫不掩饰自己对笔下人物的深厚情感。
不过,写小说毕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初三的学业压力很大,几乎没有空闲的时间,他就利用起吃饭时、走路时、睡觉前的碎片时间,一边做其他事情,一边来构思小说的情节。“也会有不知道情节该怎么进展才好的时候,这时就不急着写,会先想想。”遇到这种“卡壳”的情况,他虽然会先搁下笔,脑子里却还是不忘继续去捕捉灵感。“如果经常去想和作品有关的东西,灵感可能就会在某个时刻降临;但是如果根本不去想,灵感大概是不会降临的。”对于创作,李鲁所更多相信的,还是“天道酬勤”这四个字。
回望·享受写作的感觉
写作也是一个不断尝试和完善的过程。笔耕不辍的日子里,李鲁喜欢和不同的同学聊天,通过交谈把握对方的性格特征,再尝试在作品中塑造出类似的生动人物;他也曾尝试学习名家的作品,想给自己小说设计出一个合理的发展,但渐渐地,他意识到这种写法的生硬,转而又回到自己原本的风格。在这样过程里,他对自己作品的把控愈发游刃有余;不仅如此,他还找机会和著名作家阎连科进行了交流。当时正逢小说筹备出版,原本27万字的作品,需要精简到15万字左右。“一开始的时候还狠不下心删那么多,跟阎连科老师谈过之后,明确了方向,把重心放在了小说的后半部分。”谈起恩师的谆谆指导,李鲁觉得自己受益颇深。
写作的过程同样是成长的过程。通过写作来回望自己的过去,李鲁明显感到了自己的成长。“用不同的视角审视过去,从而得出不同的答案,这是很可贵的收获。”李鲁说道。
尽管通过写小说掘得第一桶金,纯属无心插柳,这却也让李鲁坚定了自己继续创作的念头。不过,他却并不打算把写作当成自己未来的职业。“兴趣成了职业的话,就会难以避免地出现很多限制,而且如果兴趣和职业是两件事,人生经历也会丰富很多。就像爱因斯坦做着专利局的工作的同时,也能迸发出相对论的想法一样。”谈起未来的创作之路,李鲁早已有了自己的规划。
“迎风一棵树,成长在有时。”正如阎连科老师在李鲁小说的序言中所写,这个十六岁的少年从中考里走出了另一条路,而今正在迎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