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可以遗传——读《与孩子一起炼爱》有感(范俊杰)

标签:
教育溺爱尊重书评 |
分类: 我的写作与出版 |
幸福可以遗传
——读鲁稚《与孩子一起炼爱》有感
范俊杰/文
偶然看到鲁稚的书《与孩子一起炼爱》,一下就被深深地折服和震撼。读完之后酣畅淋漓的快感让我爱不释手,真切感受到作者的情深意切,好些章节竟让我噙满泪水,感慨万端!作为同龄人,鲁稚给我们奉献了她饱含智慧的饕餮大餐,让我们分享,这是我们的福分!
“爱”似乎人人都懂,人人都会,但看过鲁稚的书后,我开始怀疑我们对“爱”这个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情感是否具有正确的理解。
比如“溺爱”,这是媒体上分析各种问题儿童产生的原因时最爱用的一个词。但什么是溺爱?溺爱就是爱得太多吗?溺爱就是“无条件的爱”?不对。鲁稚告诉我们,“溺爱并非是过度(过多)的爱,而是错误的爱,是孩子不需要的爱。溺爱真正的问题不是爱的‘量’太多,而是爱的‘质’不对。”
又比如,我们说“爱”就是包容和尊重,要呵护孩子的自尊,宽容孩子的错误,用自由培植他的创造性,用鼓励作为他成长的动力。但是,我也常有一些担心,在如此呵护的环境里长大,孩子会不会自尊心特别强,受不得一点委屈,不能适应社会?读了鲁稚的书,我豁然开朗,鲁稚说:“从小得到爱和尊重的孩子,更容易具有包容性,也就是对事物的理解和接纳,不偏激,不绝对,可以相互融洽,因而他不容易和世界冲突。即使冲突,他能理解这个世界的因果关系,看到万事万物的合理性,因而能处之泰然,不易陷入愤怒和绝望。即使陷入愤怒和绝望,因为他是个能包容、能尊重他人的人,他必定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身边有值得信赖的亲人和朋友,他的情绪也容易找到人倾诉和排解,因而不容易走上绝路。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受不得一点委屈的人,可能恰恰就是在高压下长大的人,是暴力浇灌的结果。通情达理者,往往出自通情达理的家庭。而通情达理,恰恰是承受力强的关键所在!”不禁拍案叫绝!
读鲁稚的书,处处是质朴的洞见,直抵人心。她对家庭教育中一些常见的误区,从心理、文化、传统、社会因素等不同角度作了深入分析,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读起来却又毫无学究气,文风鲜活,赏心悦目,这本《与孩子一起炼爱》实在是我近年来所见的不可多得的一本家庭教育著作。
然而,我之所以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更重要的原因还不是作者写得好,我真正好奇的是,鲁稚为什么做得到?现在,介绍各种先进教育理念的书籍、讲座、网络文章、电视节目等等已经多如牛毛,新一代父母对于怎样养育孩子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观念和知识,但遇到具体情况时,明明知道该怎么做,却往往做不到。鲁稚却能够知行合一,在养育自己儿子的过程中亲自践行这些理念,真正培养出了一个内在强大,外在优秀,身心健康的儿子,这实在是很不简单。
鲁稚的教育书其实都不单单在讲教育,很多时候她是在讲她自己的成长。从书中我看到她的童年,她的父母,她的家庭。不错,正是她的原生家庭给了她丰沛的爱,她才成长为一个睿智而温暖的人。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心理逻辑,它是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在那个非常年代,作者竟然接受到了良好的教养,养成了知书达理的性情,这与她的原生家庭是分不开的。她的父母都是文革前的大学生,同班同学相恋而组成家庭,鲁稚是他们唯一的女儿,从小备受珍爱,整个家庭氛围和谐而温馨。
作为同龄人,我很羡慕鲁稚在那个年代,父亲就能带她去名山大川旅游,就能给她买一书柜的书,她那一向节俭的母亲,就能省吃俭用给她做两件的确凉衬衣,她就拥有了一双皮鞋——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谁穿过皮鞋啊!
每一个人的幼年时期,由于他自身太脆弱,都必须依赖父母(养育者)才能生存,这使得他与父母结成了天然的依恋关系。依恋质量不仅决定他生理上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还决定着他对父母的价值观的认同。鲁稚说:“回想起来,我这一生,有父母呵护的时候,真的没有吃过多少苦。我从来不是一个愤怒的人,我性格的基本特征是和善,就因为感到自己幸运,上帝是青睐我的,我没什么可抱怨。从小到大,父母给了我很多,这是我一生幸福的基础。所以我并不相信什么‘苦难教育’,我愿意以同样的付出去对待儿子,像父母对我一样,给他很多很多。”
幸福可以遗传。孩子的价值观是从哪里来的?是从父母那里来的!孩子的命运是从哪里来的?也是从父母那里来的!良善知性的父母,养育出同样睿智温柔的女儿,当女儿做了母亲之后,她又把同样的能量传递给了儿子,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循环。这也是鲁稚之所以为鲁稚的原因。
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炼爱”呢?去除爱的杂质,提炼爱的精华,让自己的人生,以及孩子的人生,以及世世代代的人生,都开始一个美好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