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幼升小学习对策:养成主动学习习惯(北京青年报)
(2012-08-30 11:39:0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感悟 |
幼升小学习对策养生主动学习习惯
2012/08/28
00:00:00
网名为“甜心猫与幸福猪”的博友在微博上表达自己的忐忑心情:“明天儿子小学的家长学校要开课了,儿子也要从后天开始为期三个整天的学前教育。对孩子、对家长,幼升小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过渡。看的出来,儿子的心里有些小忐忑,其实我也是。”小学开学的日子即将来临,又有一批孩子要彻底告别幼儿园,成为小学生。在这关键性的时期,如果入学准备不充分,孩子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出现诸多适应上的障碍。
支招专家
北京朝阳外语小学老师:巴音郭楞
心理学家、教育专家:胡波
教育专家、作家:鲁稚
典型问题
“幼升小”阶段孩子
最大的问题是学习不主动
问题一:学习不主动和爱磨蹭
“任何人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成长的跨越的阶段,会有一个磨合的过程,会出现很多问题”,胡波指出,在“幼升小”阶段,孩子最大的问题是学习不主动,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不敢发言,特别是那些本来就比较被动的孩子。
“刚升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在行为上还有一个表现就是爱磨蹭,即拖延性;有的丢三落四,不能按时完成功课”,胡波说。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对现实生活的领悟扩大了”,胡波认为,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问题,终归是约束和规范的问题,“从一个相对比较松散自由的环境,到一个规则性比较强的环境中,如果孩子在心理上没有预备,孩子肯定会出现行为上规范的问题。
比如孩子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怎么会好呢?”
问题二:对小学有规律的方式感到不适应
对于升入小学后孩子的各种变化,鲁稚认为,孩子出现学习问题的情况是很自然的。“7月份还在幼儿园,9月份突然就到了小学,孩子会感到压力,包括学习的压力、环境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很多都变了,以前去幼儿园也有一个作息表,但小学一下变得非常规律了,也更严格,自然会有不习惯、不适应的情况。”
原因解析
幼儿园是自由型学习,小学是规范型学习
原因一:教课方式、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变化
“小学一年级与幼儿园相比,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胡波认为,孩子从六岁到十二岁的阶段,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成长的挑战期。
针对幼儿园和小学这两种教学模式,胡波认为:“在幼儿园是玩着学,而在小学阶段,孩子开始了语文、数学等系统化地学习,已经是在学知识了,学习的方式也不一样了。
在幼儿园,学习是自由型的学习,而在小学是规范型的学习;加之老师的教课方式、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孩子会存在适应性的问题。”
原因二:家长做的不到位
鲁稚认为,在孩子“幼升小”的跳转阶段,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学会包容。很多老师把对孩子学不好的焦虑转移到家长身上,“一请家长,家长就把从老师那里接收到的焦虑放大,又传递到孩子身上,不给孩子好脸色看,甚至责罚等等。”
胡波指出,小学阶段孩子学习不好,根本原因在家长身上。“孩子从幼儿园进小学阶段,家长很少和孩子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
对六岁的孩子,很多家长还是把他当幼儿园的孩子对待,而不会对孩子说‘你现在要进小学了,要做好哪些准备’。所以家长没有‘备课’,预备工作做得不够,也就导致了一些孩子无论是行为规范上还是约束力方面都做得很差。”
专家支招
家长言传身教和尊重理解孩子最为重要
巴音郭楞:家长扮演着很重要的引路人角色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在这段时间里家长扮演着很重要的引路人的角色。家长了解了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成长特点后,应该全面参与孩子的学习。在“幼升小”阶段,家长不仅要跟学校紧密结合,还要亲自参与孩子的学习,让孩子从被动学习逐渐转变到主动学习。
胡波:家长的身教重于言教
我不同意“快乐学习”的理念,这样给孩子灌输学习观念是不正确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家长应让孩子从小明白传统的教育观念,让孩子有吃苦的精神。如果家长从小就让孩子明白这一点,并且愿意陪着孩子去吃苦,那么在家长的陪伴之下,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会提升。孩子会觉得父母也在一起吃苦,会愿意学习。
另外,从小培养孩子阅读习惯非常重要。家长每天花上二十分钟,让孩子读读报读读书,在这种氛围内,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会增加很多。身教重于言教,如果家长有很好的阅读习惯,孩子也会效仿。若家长只是嘴上说说,孩子怎么会爱学习呢?
在小学这个战场上,指挥官暂时还是家长,孩子还只是个士兵。但家长要学会指挥自己的孩子怎么去学习,告诉他这场仗该怎么打。
鲁稚: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尊重和理解孩子
多赞赏、接纳、理解、宽容孩子,处处为孩子着想,慢慢孩子就会变好。就事论事,才能把原因找到。在“幼升小”的转折期,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尊重和理解孩子。比如说孩子早上迟到了,是不是因为头一天睡得晚,早上吃饭的时间过多。总之家长要平心静气地想方法,从每个环节找原因,不要太过苛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