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众的民歌和小众的民歌研究(参加音乐沙龙有感)

(2011-10-23 23:28:09)
标签:

文化

分类: 读书观影

大众的民歌和小众的民歌研究(参加音乐沙龙有感)

    今天,朋友张凯请我去一个叫“小酒馆”的酒吧参加了一个小型的音乐沙龙,内容是朱中庆老师讲川江号子。当他发短信告诉我有这么个活动,问我感不感兴趣时,我直接回答他“不感兴趣”。但短信发走以后,我又觉得似乎还感些兴趣,又打电话去问了情况,知道主讲人朱老师不仅对川江号子颇有研究,而且自己就长期从事川江号子的收集、整理和演唱,活动的主持人魏小石是美国印弟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人类学博士生,此次来四川还准备与张凯他们合作一个整理四川民间音乐的项目。张凯是川剧研究方面的专家。

言归正传。朱老师讲得很好,好就好在他讲的不只是理论,更多的是亲身体验,因而很独特。他能唱,讲到关键处随口唱出,无论旋律上的奥妙还是内容上的底蕴,你一下就都理解了,或者说感受到了。音乐上的东西,靠的就是感受,很多东西讲是讲不清的。朱老师讲的过程中,也放了一些唱片,但我感觉还不如他自己清唱的好,原汁原味,那些民歌、号子,原本就是人嗓唱出来、吼出来的,哪有什么音乐伴奏。朱老师说他录音也好演唱也好,同一首歌每次出来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每次都唱得不一样,因为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感受,注入的灵魂也就不一样了。今天这种现场的气氛,由“讲”带出来的即兴的“唱”,使得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的歌,又有了一种不同的味道。

看这个小酒馆里,大概就二三十个听众,除了研究音乐的专业人士,还有就是有兴趣的大学生,和老外。感觉很有趣。民歌和号子,应该说是最大众的音乐了,但现在反而成了小众的,真正的大众反而不爱唱不爱听了。

活动的最后,朱老师和大家互动,一起唱一首川江号子,他领唱,大家合唱,只需要随着他的手势发出“呜——呜——嗬——”这样的应和之声。但一起试了几次皆不成功,大家都只能发出有节制的、细弱的声音,与朱老师的奔放激昂完全不匹配,结果就像一个摇滚乐队正演奏到高潮时,突然断了电,一下就泄了、弱了,反复如此,让我们这些唱的人都忍不住发笑。真的唱不出来,毕竟不是纤夫,我们这些人,吼不出船工的气势。这里也没有激流险滩,在内蒙草原,我和牧民喝酒,和他们唱歌,唱得和他们一样大声,但回到城里就不行了,离开了草原和蒙古包,你就是唱不出来!我们这些小众的研究者,毕竟只是研究者,不是原创和原赏的人。

从参加的人来看,可以说是高端的。当一个大众的东西沦落到只有高端的人去研究,离这个东西的衰落也就不远了,或者说,这个东西就已经衰落了,就像大熊猫,之所以需要拯救,是因为它自己的生命力有问题。

所以,当今天,听到朱老师唱《太阳出来喜洋洋》《黄杨扁担》《高高山上一树槐》《山歌好唱口难开》《川江号子》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歌,感到很美,但过后心中又有一些失落。

大众的民歌和小众的民歌研究(参加音乐沙龙有感)

大众的民歌和小众的民歌研究(参加音乐沙龙有感)

大众的民歌和小众的民歌研究(参加音乐沙龙有感)

大众的民歌和小众的民歌研究(参加音乐沙龙有感)

大众的民歌和小众的民歌研究(参加音乐沙龙有感)

    (图片由胡季英提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