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自己而写——读茨威格《蒙田》有感(三)

(2011-06-18 23:55:32)
标签:

文化

分类: 读书观影

    蒙田对自己的写作是这样认为的:“……正当写作令我惬意之时,我不会为我的写作向别人承担什么责任。……无论是我说的,还是我引用的语录,都不应该用来作为实例,作为权威,作为楷模。……我绝不是一个作家。我所做的事只是写出我自己的生活。这是我唯一的使命和神的召唤。”(P65)正因为有这样的态度,蒙田的文字是智慧而真诚的。

    但这种智慧而真诚并不一定能贯穿始终。茨威格认为,《随笔集》的发表使蒙田获得声誉,但也给他以后的写作带来负面影响,“因为当他感觉到自己被人注视时,所有的公众都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有一副不同的面孔。”(P66)也就是说,作品的出版使得他进入一种状况——通过别人的眼来看自己。“别人”是个繁杂的群体,每个人心中的蒙田都不一样,他以别人的眼来看自己,自己也难免眼花,看不清自己了。

    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当你用别人的眼光来看自己时,常常会对自己发生怀疑,有些原本清晰,原本坚定的看法也模糊了、动摇了。心中总是想着别人的眼光的人,做不了自己的事。所以,很多时候需要“目中无人”。

    “《随笔集》的第一稿较少谈论自己,却说出了更多的内容。第一稿中的蒙田是真正的蒙田,是塔楼书房里的蒙田,是一个寻找自我的蒙田。第一稿中的蒙田更坦率、更诚实。尽管这位最有智慧的人有时也逃脱不了诱惑,但他首先还是要把自己看透,然后再把原本的他展示出来。”(P67

    可见,越是真诚、坦率、自我的表达,越有价值。“忠于自己”永远是写作的最高原则。

    这一点,我自己的创作也以可说明。我早年的散文集《你不来我也等》,只是一本很薄的小书,那时我又没有名气,写作也没有多少技巧,还是一本约稿,时间很紧,自己想到一些有趣的事情就一股脑儿写下去。但就是这样一本书,时过19年了,现在还有人记得它,还想找它、买它!我想来想去,这里面的原因,无非就是两个字——真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