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观影 |
每个人,每本书,阅读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要因人因书而异。
因人而异,很好理解,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其接受信息的方式、吸纳知识的方式、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方式都不一样,有的人可以一目十行,重在整体把握,有的人则习惯细嚼慢咽,才能消化得充分。都有各自的合理性,也有各自的局限。
一般人理解,似乎一本书只包含某一种或者某一类知识,要多了解一些知识,就必须多读书。这里“多读书”的意思就是“读很多人写的不同的书”。但是我认为,一本书绝不仅是凝结了某一个问题的思考,而是一个人整体智慧的反映,哪怕他着重论述的只是某一方面的问题,但其实他的整个价值体系、整个思维方式都会体现在这本书里。为什么我说“只买一本我的书”,因为我的任何一本书都反映了我的主要特征,如果不是专门研究我、喜欢我的人,真的就不必多读了,好好读一本就够了。但这一本是否能够好好地读,却是能否把握我的主要特征的前提。
所以,我理解的“多读书”,不仅是“读很多人的书”,还包括“花很多精力读一本书”。
一本《圣经》,一本《论语》,一本《道德经》《庄子》,你就是读一辈子都不够的,里面的内容值得你反复咀嚼。一方面是它本身的博大精深,值得你反复领悟,另一方面是你在读的过程中,实际上就在进行二次创作,这个创作的质量是与你的阅读质量相关的。
阅读其实都是创作的过程,任何人所读到的,都是他眼中的、他心中的内容,没有人能绝对准确地理解原文,就连作者本人,也不可能准确地表达他之所想。他自己也是变化的,刚写出的话,过一会儿再去看,说不定已经不是当时所想的意思了。写作不是死的,阅读也不是死的。所有的理解都是独特的,都是读者自己的。所以,同一本书,每一次阅读的感受都不一样,读一百次《圣经》就有一百次理解,一百个人读《圣经》就有一百种理解,你就是天天读,天天都不一样。
《红楼梦》能够形成一个庞大的“红学”,除了它本身的丰富外,还因为读的人用心,哪怕一本普通的书,倘若也有这么多人专门去研究,一定也能研究出丰富的内涵来。人性本来就是复杂的,书是写书人的内心体现,只要你认真去体会,都能体会出很多东西。阅读其实是在读自己,别人的书只是一个引子,把你导向自己的内心,你只是借助别人的文字看到了自己。阅读只是给你一个接近自己的机会。
所以,快慢并不是什么关键问题,阅读的动机不一样,状态也不一样,如果只是娱乐和长知识,读快一些,多读一些,倒是有必要。但如果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就全在自己的感受了,快慢简直不在考虑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