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作文错别字教育 |
分类: 教育感悟 |
鲁鲁写了篇《夕阳》,写夕阳照在远山、照在水面、照在云彩上的美景,字数不多,却写得层次分明。我赞不绝口,“真好!观察的角度很好!用词也很好!”鲁鲁听得美滋滋的。其实,这篇小练笔并不是像我说的那么好,它写得比较粗糙,每一种景都没有深入细致地写下去,因而有点浮光掠影的感觉,还有不少错别字。但我并不给他指出,就像没看见一样,只是一味地赞扬。
为什么?因为他已经不容易了,如果我再吹毛求疵,很可能损害他的积极性。而且,有些问题是发展中必然遇到的问题,没必要立刻解决。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一个景物,说明他已经学到了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这是最重要的。至于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完美,是他这个阶段的孩子所不可避免的,随着他的成长,阅读量增加,词汇量丰富,写作上积累经验,将来自然会有所提高。
错别字的问题是困扰小学生的大问题,几乎每个学生每天都在为正确写字而努力。已经有太多的相关练习专门纠正错别字,如果在作文的练习中还不能放松一点,那就真的成了一部写字机器了。
那么,不纠正错别字是否会贻误孩子呢?我看害处不大。现在写错的字,随着学习的深入,将来多半会自然纠正的。但如果现在就去抠这些细节,却很容易让他的眼光局限在写作的细枝末节中,反而对大的方面忽略了。
特别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如果家长在一边老是提醒他这里写漏了一句,那里错了一个字,标点符号也不正确,他的思路不断被打断,对整篇文章的感觉不断被削弱,几乎也就没法写下去了。很多孩子写作文写不走,就是因为被这些细节所干扰。别说孩子,大人如果在写文章的时候对全篇没有一个整体把握,旁边还老有一个人在念叨你这不对那不对,你也不可能写得流畅。
写字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表达,而不是为了正确。正确写字是为了正确表达,所以从原则上说,不写错别字很重要。但有时候,当“正确写字”成为“正确表达”的障碍时,就有必要将“正确写字”放到一边,先解决“正确表达”的问题。
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思想、情感,如果内容糟糕,就算满篇都是正确的字,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自己写书也常常会写错别字,在写得特别顺的时候,如果遇到卡壳的字,我不会去想,更不会去查,而是直接用错别字或者拼音,甚至随便用个符号代替,等全部写完后再去修改。
那么,对于孩子的错别字,是不是就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呢?也不是。错误要指出,但要讲究态度和方法。
鲁鲁从初一开始,有了写日记的习惯,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事,所以千方百计保护他写日记的热情。他初中读的是寄宿学校,每周回家都会把日记给我们看,从日记中我们了解了很多学校生活,也感受到他的心路历程,日记成了我们之间重要的沟通桥梁。日记中必然有很多错别字,但我当场都不会指出,都是只就日记的内容和他交流,不是家长式的,而是朋友式的交流,事后再把错别字集中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夹在他的日记本里,提醒他自己去改。这样,他的日记本上不会留下我的任何一点痕迹,我认为这也是对他的尊重。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愿意把日记给我们看,因为不会扫兴,不会受到指责,不会在一些细节上纠缠不清,他还从我们的赞许中受到鼓励,感到愉悦,写日记这件事就自然而然坚持下来了(当然,这不全是我们的功劳,也有他的自我觉醒)。
其实,很多错别字只是笔误,这次错了,下次又对了,而之所以有笔误,一是注意力不集中,二是对字不熟悉。注意力不集中又是各种原因造成的,这次不集中,下次集中了就好了。而不熟的字,多写几次就熟了。所以只要多写,哪怕你不纠正,错别字也自然会越来越少。当然,完全不纠正也不行,特别是一些反复出现的错别字,说明他确实在意识上就错了,更是要重点纠正。但怎样纠正,要注意方法。
家长要多一些宽容,孩子有不足是正常的。有时候我去翻看鲁鲁的旧作文,常常会感动于他的进步,类似的题材,每年写出来的都不一样,一年比一年成熟。孩子的幼稚是必然的,孩子的不足是暂时的,我们不妨睁只眼闭只眼,装聋作哑,孩子才有更多的底气,更大的空间,更强劲的能动性。孩子写作文,先让他自由地写,写错了不要紧,写得不好不要紧,关键是让他有写作文的兴趣和信心,让他有写作文的感觉,有些东西可以事后再去抠,有的甚至可以不抠,写多了,长大了,自然会完美起来。
——《好妈妈教出好作文》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