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应试的作文,绝不会公开宣称“我是应试的”,就像坏人不会宣称自己是坏人一样。那倒不是因为他刻意隐瞒,而是他往往从内心里就非常真诚地认为,自己就是个好人,之所以做了坏事,完全是客观原因造成的,犹如逼良为娼,本质上是“良”,即使后来成了“娼”,根源也在那个逼她的人身上。
再说,“好”与“坏”原本就没有绝对的标准,在一个人看来是好的东西,在另一个人看来完全可能十恶不赦。所以,任何事情总是有争议存在。
应试作文也不会给自己贴上“应试”的标签,有时甚至会故意模糊应试的特征。即使被揭穿,也因为它身上“好”和“坏”杂糅在一起,使人很难有明确的判断。
譬如,不少分析高考作文、中考作文的书籍,都会分析那些高分作文的立意,都会告诉你要解放思想,要大胆创新,不要落入俗套,然后告诉你,只有这样才能得高分。
但你心里既然已经有一个高分的框框,你又怎么可能跳出俗套呢?长年训练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得高分吗?只要是学生,都不会不明白作文的潜规则,你必须积极乐观,必须正义凛然,必须感恩戴德,必须表现出很有爱心,当然,错别字也是不允许的,这就叫万变不离其宗。
那么,作为创作的作文呢?创作其实并不是很深奥的事,懒妈家的好好去参观画展,看见一个裸女很好玩,就临摹下来了,很有后现代风格。她才四岁,但是我敢肯定,等她到了十四岁,恐怕很难坐在展厅的地板上,忘情地临摹一个裸女。到了四十岁,恐怕连去看画展的冲动都没有了,因为她心里已经有了太多的成见,也有了太多世俗的目标,需要全力以赴去“奋斗”,原始的冲动就只能靠边站了。
创作就是用手中的笔,去写内心的冲动,内心没有冲动而应题目的要求去写一篇文章,那肯定不是创作。当然,有时候一个题目也会触动内心,引发冲动,所以,也不能绝对以是不是命题作文来判定是不是创作。
看日本的一本关于青春期的教育著作,里面引用了很多孩子的作文,内容非常广泛,写得非常真实、细致,所以被用来作为心理分析的素材。这让我非常羡慕。在中国,我们这些孩子们的作文,有多少能被用作心理分析呢?孩子们早已习惯了用考试的标准去写作,他们本能地知道哪些事能写哪些事不能写,也本能地知道一句话该用怎样的方式去说,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并不是自己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而是别人希望他表达的,这种训练有素、投机取巧的作文,除了考试,又有多大的价值?!
中国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写了十几年的作文,走上社会,还是有很多人写不出像样的文章,甚至不能用文字进行基本的表达,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在小学这个阶段,当作文还是一门必考科目时,我们很难指望作为创作的作文能蓬勃生长,只有极少数内心冲动和表达欲望都极其强烈的学生,才能够在这条路上走一走。但他们也会付出高昂的代价,很有可能被作为另类而逐出“好学生”的行列。
所以,可以这么说,凡是希望孩子能跻身于“主流”的
家长和老师,都会为他选择应试之路。需求决定市场,因而又可以这么说,市场上绝大部分的作文书、作文比赛、作文培训,都是为应试作文准备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