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和朋友的关系似乎超过了父母,有话只对朋友讲,有空就想往朋友家跑,对朋友的看法很在乎,父母的话却当耳边风……
这些都会令父母怅然甚至伤心,但没有办法,青春期的孩子就是这样。
昨天看到论坛上一个帖子,是一个母亲写的,她对女儿极其失望,极其伤心,竟至要靠献血来缓解,直到看见血抽出来,心里才好受一点,真是触目惊心!
母亲固然令人同情,但在她的抱怨背后,也能找到两代人冲突的原因。事情的起因是母亲因为一时手头紧张而拿不出女儿一月的生活费,女儿不高兴,因为她正等着这笔钱去交学跳舞的培训费。母亲得知女儿不高兴的真实原因后,异常愤怒,认为跳舞不是正事,也不是急事,女儿逼她拿钱是不理解她。她只给了女儿半个月生活费。最后女儿还是把吃饭的钱拿去交了跳舞费,又把另一个文化课的培训班转成了寒假班,这也是母亲不同意的,女儿一连串固执的行为让母亲伤心欲绝,痛哭一场仍不能缓解,最后是去街头的献血车上献了血,才轻松一些。
从母亲悲愤的记叙中,我们很容易认为她是受害者,表现出的是弱者形象,是对女儿的无奈和退让。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她的强势性格。
学跳舞在大人看来无关紧要,但对女儿来说,却可能事关重大,也许是她人生的重要目标,也许是现阶段的重要计划,也许是她最大的乐趣,总之是她现在最想做的事,以至于非要挪用饭钱去跳舞。但母亲的叙述中对此没有丝毫的理解和认同,她甚至没有想要了解的欲望,可见她性格之一斑,也可见他们平时关系之一斑。
矛盾发生后,当母亲收到女儿短信,知道她周末不回家,而是去同学处后,更是悲愤难忍,当即打电话给女儿,说:“我花几百元养条狗,还会围着我转,每月给你一千元,却……”云云,女儿的反应可想而知。
最终母亲去献了血,但事情还没有完,她又把献血的事用短信发给了女儿,言辞颇怨恨。矛盾发展到现在,真的成了血泪控诉,如此的沉重,不是一个正常人所能承受的。等到把帖子看完,我也就能够想象她们母女平时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了,也能够理解女儿为什么如此心硬,如此寡情。
虽然,贫贱家庭百事哀,但经济问题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经济问题,才是本质的反映。这对母女的矛盾并不是经济冲突,而是性格冲突。
曾经看到过一个新闻,一个父亲在儿子居住的楼前,举着写有儿子名字的牌子,跪求儿子回自己家。这是弱者的姿态吗?!“跪求”二字,看起来是最低微的姿势,但那却是一种最强势的威逼,你不答应,我就死在你面前!哪个孩子能够受得了这样的跪求!作为父亲,能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儿子,他们两代人之间会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也就不难想象,不难理解了。年轻的时候,他对孩子恐怕不会是这样“低姿态”,等到老了,强硬再也不起作用了,哪怕采用这种自贱的方式,利用人性,利用舆论,他自己豁出一张老脸,也要迫使孩子屈服。这是何等的恐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