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回来,看见鲁鲁的期中考试有进步,排名提高了,很高兴。英语保持优势,数学有所提升,但语文成了最大的问题,很大原因是动力不足。周末老师布置的背诵两篇课文,晚上让他背,很不耐烦。
很多男生都对语文头疼,这与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以及目前主流的语文教学法有关。
对一般人而言,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中,数学最具有挑战性,基本原理多是推导而出,之后大量的学习活动是在运用原理解决问题,简单重复很少,即使题型相同,具体条件也有变化,完全相同的题是几乎没有的,至于开拓性的题目(包括现在所谓的奥数题)就更是对智力的挑战,如果排除考试的压力,数学是带有很大的娱乐性的,富于刺激感和成就感。
从理论上讲,语言学习也有挑战性,也要学习新知识,也要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但由于语言学习本身的特点,又由于语言环境、评价体系等原因,语言学习必然由许多重复练习构成,容易引起厌倦。
在许多男生心目中,背诵一篇课文是枯燥无味的,而且在他们看来,“背”是一种简单劳动,即使花很大的力气背诵成功,其成就感也比不上完成一道高难度的数学题。他们还不能够在背诵的同时去体会文章的妙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要求背诵的文章并不能深深吸引他们,成人评价好文章的标准与孩子的好恶并不吻合,因而有相当的背诵篇目必然是强迫背诵的,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效率很低。
这次鲁鲁的两篇背诵课文,一篇是朱自清《春》,一篇是郦道元《三峡》,周日再背,《三峡》很快背下来了,《春》反而很困难。两篇都是没有学过的新课,按理说朱自清的白话文很好理解,应该更容易背,但反而是郦道元的古文,有很大难度的,却先解决。为什么?因为古文更有挑战性,对大脑的刺激更充分。
同样是语言学习,英语的挑战性高于汉语,因为那些陌生的单词和篇章,本身就是全新的知识,通过学习,能够读懂以前完全不懂的文字,就会有成就感,就是一种强刺激,就有较高的愉悦度。
语文学习的不利之处在于,它是我们的母语,看上去都眼熟,新奇度不够,挑战性不高,兴趣不容易激发。正因为不是全新的东西,大家都能粗略掌握,要进一步提高就只能在细节上下工夫。而过于重视细节又使得语文的学习相当零碎繁琐,这确实是很考验人耐心的。当然,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有的孩子对数学感到厌倦,对语文却很热爱,有的两科都热爱,或者两科都厌倦,因人而异。
但语文是重要的一门学科,无论从何种角度看,都必须学好。在我们无法改变语文教学现状的情况下,只能顺势而为。
要在思想上重视。基础知识部分,不求最好,但要做到次好,只要将课本上提出的要求都踏踏实实完成,就能获得中等偏上的分数。对于富有挑战性的作文和阅读部分,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外,还要增加课外的练习。我并不提倡课外阅读都去勾画美词美句,都去做摘抄,写笔记,只有精读的篇目才有必要那样做(如果孩子们读到令他心动、不愿忘怀的词句,自然也会那样做),但更多的是泛读,过多的摘抄(如果不是自发的)会打断阅读的连续性,使思维变得零碎,阅读的快感也会降低,甚至阅读的深度也会受到影响。
如何让语文的学习富有刺激性和成就感呢?
曾经想过,现在的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一门“文选”课,所有的知识都零散地穿插在具体的文章中。能否像大学一样,将汉语的学习分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史、文学理论等系统的科学体系来学,这样挑战性和成就感就会增加,而学习的厚实程度也会大大提升。
说实在话,语文这种零碎的学习方式,将每篇文章都解剖成器官来分析,原本鲜活的文章就成了一堆杂碎,气息全无,令人生厌,这种学习,别说孩子,连我都烦。当年我之所以拼命逃离教师这个职业,很大原因就是对上课不胜其烦。
不过,那种大学式的学习方法,在鲁鲁身上实施也有很大难度,首先是没有时间,每周回来都疲于奔命,完成课内的作业,做一些必须的辅导就已经忙得喘不过气,再学其他,而且是难度和密度都这样大的系统学习,根本不可能。其次,汉语的基础不扎实,阅读量不够,理论的学习也难于理解,难于消化。而在目前这种应试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孩子们每天都在题海中遨游,要想大量去读“闲书”,哪有可能!
看来,批评是容易的,要提出更好的解决之道,却是很难的,尤其是一门已经成熟的学科,要有根本性的改变很难。天下这么多语
文老师,聪明的、有责任心和进取心的很多,至今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就是这个原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