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鲁小时候,大概两三岁,很喜欢喝饮料,但我经常并不同意买。有一次到超市,他一进去就找到饮料处,然后眼巴巴地望着我,说:“妈妈,我不买大的,我喝不完。我不买贵的,浪费。”周围的人都笑起来。结果,他顺利地得到了饮料。因为,他用自己的方式,把我可能说出口的理由全部否定了。
鲁鲁从来就是这样,从来不会满地打滚、耍赖耍横,强求得到什么东西。在其他一切的事情上,他表达自己的的欲望也从来不会采取蛮横的方式,而会努力说清为什么。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我从来不蛮横地对待他,从来要讲清我的理由,让他明白为什么。这种行为方式一旦建立,他在遇到每一件事时,就会在这种模式下去寻求解决的方法,而不会不听你的了。也有不听的时候,但并不是无理取闹,你要做的不是镇压,而是充分沟通,找到问题的根源。这样的孩子不需要暴力镇压,他自己会思考和选择。有时候双方的意见不能达成一致,而你又坚持认为你是对的,怎么办呢?还是不应该镇压,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去承担后果,让时间去检验,让实践去检验。如果是你错了,他会增强自信,增强自己决断的能力。如果是他错了,他也会得到教训。
那种不用暴力就无法解决问题的孩子,是因为从小就形成了暴力的模式,从小就在不平等的关系之中,以致于不用这种方法就无法解决。暴力在这里既是因又是果,最后成了一种必然。
教育无非是让孩子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之所以能做或不能做,是因为它们有不同的后果。鼓励孩子做一件事,总是要描述出那件事的好处,而不能做一件事,也要让他明白那件事的恶果。
要让孩子学会讲道理,一旦孩子成了一个讲道理的孩子,就用不着暴力来参与教育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