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生命的支撑?怎样才能不自杀?

(2007-05-24 11:58:58)
标签:

自杀

生命

分类: 教育感悟
    又看到大学生自杀的消息。

    突然想起鲁鲁四五岁的时候,他在外面看电视,看得好好的,突然走进来,抱着我哭。问他怎么了,不说。再三地安慰,再三地问,他擦了把眼泪,走过去把门关上,又回到我怀里,半晌,才哽咽着说:“我想当唐僧,我想长生不老。”

    那一刻,我心里涌出一股深深的悲伤,无言以对,紧紧地抱着他,默默地流泪。那一刻,我是那么的无助,世界上唯有这件事我不能帮他,无论我多么爱他,无论我多么努力,他成不了唐僧,我也成不了唐僧,我们总有一天会分离,我们不可能长生不老,无论如何不可能。

    这就是一个人最深沉的悲哀,尽管我对于自己的生死有一种坦荡的认识,但作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生死却没有勇气去正视,哪怕只是一个念头,在儿子的心中一闪而过,哪怕只是为了探究它的哲学意义,抗拒它的不可抗拒,只要它出现了,只要儿子想到了,那就意味着一种残酷的存在,就足以让我痛彻心扉。

    儿女是绝不可以在父母面前说“死”这个字的,父母也不能在儿女面前提及。那天电话里听到父亲说他身体不适,“每况愈下了。”只听他这一句感叹,我的眼泪就几乎落下。他已经是七十多的人了,我知道他话里的意味。但是他绝不会明说,因为他知道我的感受。虽然“死”是一个现实,但亲情难以承受,我们就宁肯视而不见,在心中拒绝它的存在。懂事的儿女是不会说这个字的,哪怕鲁鲁,他还那么小,他也只说过那一次,从此以后再没提过。

    所以,每当我看见网上又有消息,又有大学生自杀了,我眼前闪现的都不只是他们年轻的身体,我总是会想到他们的父母,无论那些轻生的孩子有着怎样沉痛的理由,比起他们父母所承受的悲伤来,都显得那样的轻。

    我不知道他们怎么能够狠得下心。每个人都有伤心绝望的时候,我今年43了,回顾这40多年的人生,有多少的曲折坎坷,多少的不眠之夜,多少次以泪洗面,心如死灰,怨恨、沮丧、悲愤、绝望,多少次想到过死,但最终都没有死。我之所以下不了手,不是因为死本身有多么可怕,现在科学进步了,自我了断也很容易,甚至可以做到舒服优雅,用不着血肉模糊,只要一狠心,自己就解脱了,一切都解脱了。

    但父母呢?孩子呢?他们还必须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你留下来的痛苦,所有的重负,还得由他们来承担。能量是守恒的,情感也是守恒的,击垮你的东西,不会因为你肉体的消失而消失,它只是转换了形式,从你的身上转移到了亲人的身上!

    你好自私!只要想一想身后的亲人,想一想他们还将继续活着,来承受你卸下的这一切,我就永远没有勇气去选择那种方式解脱。

    亲人是我们生命的支撑,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绝境,只要还有爱,就会有活下去的力量。有爱的人,再大的坎坷,跌得再痛,也不足以构成致命一击。选择自我了断的人,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因为那打击的力量有多大,而是他失去了爱,失去了依托,失去了生命的根基。

    天无绝人之路,世界上活得比我们惨、比我们累的人多得很,人家能坚持,我们为什么不能?在选择“生存还是死亡”这个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客观压力,而是精神状态。

    去年曾有一个博士跳楼。父母公布了他的遗书。全文异常冷静,看来是早有准备。可是在全文中,连一本书、两瓶酒、数张CD如何处置都交待得清清楚楚,唯独没有想到父母。全文对父母只字未提。

    只字未提啊。我不知道他的父母今后怎么活。我不知道那是怎样的一种境况。由他离去的那一刻,追溯到他的童年,推想到他的家庭、他的父母,以及他长期以来的生活境遇,我心里有一种悲凉。

    童年的经历会影响到人的一生,父母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童年,孩子就会还你一个怎样的老年。你怎么对待他,他就会怎么对待你,对待他自己,还有他的家人和孩子。

    前段时间我在一所大学演讲时,有两个学生提到了孩子的问题。一个男生问,孩子究竟是负债还是投资?在他看来,养孩子投入很大而回报很少,应该算是负债——他是用经济学原理来思考孩子的问题。一个女生问,女人应该怎么处理事业和孩子的矛盾?她认为女人受孩子拖累,竞争力降低,而又得不到社会的补偿——她是在用社会学的眼光观察孩子的问题。当然,这些都是他们的实际问题,不然就不会在那样的场合提出来。

    但是,他们还年轻,还没有孩子,没有孩子的人是永远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意义的。而有了孩子的人,也未必都能真正理解。

    经常看到一些令人发指的案例,有的孩子仅仅因为做不出数学题,或者仅仅因为写作业慢了些,竟被父母活活打死!有父亲,也有母亲,据他们说,打孩子的时候,并不是真想打死,都是气昏了头,越想越气,越打越重,结果就打死了。

    是什么让他们“越想越气”?这“越想越气”的背后,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孩子做不出题、成绩不好、被老师批评等等,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种挫折,是什么让做父母的无视孩子的挫折感,反而将更大的责难加在他身上,让他承受比这些挫折本身更沉重得多的压力,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打死的只是少数,还有更多的是打而未死,因为没打死,便不为社会所关注,也不为自己所注意。还有更多的,虽然没有动手,但却用语言、用神态、用令人恐怖的氛围,实行着更为隐蔽的暴力。

    很多时候,孩子们是不快乐的,有的承载着父母太多的期望,有的却纯粹处于饲养状态,得不到父母应有的关心。我们经常说现在的孩子没有责任心,那么父母有没有责任心呢?我们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和身体,还对他的精神世界有多少了解?

    小时候,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总会跑回家哭诉,父母的安慰可以抚平一切伤痛,父母温暖有力的怀抱,可以让他感到安全。

    而成年以后,往往却找不到人哭诉了,有时是因为不想让人担心,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怕哭诉会招致更多的麻烦,甚至是羞辱。本应得到安慰,却最终招致羞辱,这样的事并非只发生在成人世界,很多时候,父母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就可能留下这样的创伤和经验,让他一生都选择沉默,独自去承受苦难。

    孩子需要哭诉,成人也需要,每个人都需要。我们的社会固然要有更多的专门机构和人员来从事这项工作,但更需要每个人都来做这件事。只要你对身边的人好一点,对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孩子、自己的亲人,多一分关怀,多一分责任,耐心一点,柔和一点,让每个人都有一个哭诉的地方,你只要好好待你的亲人,你就对社会有莫大的贡献,世界就会因此而美好许多。

    昨天才和一位记者聊到《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她也有个儿子,也是五年级,我们自然就聊到自己孩子身上,聊到当前很严峻的小升初。她说不愿意儿子去读寄宿制的学校,不是不放心,是舍不得。“孩子给我们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我们的年龄越来越大,和这个社会也有距离了。孩子让我们感受到许多新鲜的东西,我们的生命也更加丰富。哪怕他只是短暂的离开,我也觉得是很大的损失。”她的话让我非常感动。确实,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在收获,我们从孩子身上得到的可能更多。

    那种怨气冲天地抚养孩子的人,是不可取的。什么是你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孩子!你自己的事业虽然重要,你自己的生活虽然重要,但一切都将消亡,只有孩子,承载着你的基因的孩子,能让你永垂不朽。

    想起十二年前那次休克,差点死了,倒地之前的最后一个念头就是“我还没生过娃娃。”也许就是这个念头,让我重回人间,后来真的有了鲁鲁。

    对于生命的价值,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我的理解是,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繁殖。一个人的出生、成长、成熟,直到衰老、死亡,整个过程,就是为了繁殖后代,让基因之链延续下去。青春其实就是性成熟,人的鼎盛时期就是繁殖力旺盛时期,孩子大了,父母也老了,不再有存在的价值,于是渐渐死去。

    人就是处在一个世代传续的过程中,生命的意义其实是体现在下一代身上的。上帝既然创造了“人”这个物种,他就会安排我们自觉地维系它的存在,会让整个过程(从生命的孕育到出生、成长)充满着迷人的乐趣,从性的快乐开始,到孩子长大成人,每一个阶段,我们都在付出的同时得到回报。你不会吃亏的。

    同样,上帝也会安排相应的惩罚,一切不利于物种繁衍的行为,一切不利于孩子成长的行为,最终都有恶报。

    要让孩子爱你,你先爱孩子;要让孩子对你负责,你先对孩子负责;要让孩子学会忍耐、宽容,你先对孩子忍耐、宽容;要让孩子有一种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你自己必须积极健康。一切都有报应,就是这么简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