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高中生苦,没什么好抱怨

(2006-09-18 00:42:02)
分类: 教育感悟

中国高中生苦,没什么好抱怨

    网上有博文“中国的高中生是天底下最苦的学生”,跟帖者众,一片悲叹。我自冷眼旁观。

    且不必说中国的高中生是不是全世界最苦的,有人说,日本和韩国的高中生比中国更苦,还有人说美国的高中生也累,只不过人家累得比较愉快而已。对于外国的高中生,我没有考察过,没有发言权,但中国的高中生的苦,尽管是个事实,但作为家长,在这里哀叹一阵也毫无意义。

    孩子之所以苦,是因为要高考,要想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既然苦的根源找到了,那么解决之道就只有两条,一条是不吃苦就考上大学,一条是干脆就不考大学。

    第一条道,不大可能行得通。虽然社会各界对中国的教育诟病颇多,特别是高考制度,几乎是人人喊打,但不高考又有什么别的办法可以更公平合理地选拔人才呢?至少现在还没有定论。这高考还得考下去,作为家长,在忧国忧民之前,肯定还是得首先考虑自己孩子的前途,孩子将来得挤进理想的大学,这才是重要的。在中国,虽然扩招了,但上大学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还是有很大难度的,特别是重点大学,要想轻轻松松考上,不可能。话又说回来,世界上真有什么事是轻轻松松就能成功的吗?要想做点事,要想做得漂亮,都苦。从这种角度看,孩子小时候苦一点也有好处,就像体育训练,没有强度,不多流点汗,想出成绩是不可能的。就算是作为锻炼身体,肺活量的提高也要通过心跳气喘才能达到。人生处处都有竞争,有竞争就有淘汰,就很残酷,机会就只有那么一点,你嫌累,你可以休息,但别人不休息,你看着人家一个个呼呼地从你身旁超过去,你还敢歇?好果子就那么几个,你要抢到,只有去拼!

    当然,也有第二种思路,那就是我不和你玩了!你们竞争你们的,我不参与。驴有驴道,马有马道,大路朝天,各走半边。其实,有这种想法的不外乎两种人,要么是极其自信的,要么是极其自卑的。自信者冷眼旁观芸芸众生,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自卑者他也旁观芸芸众生,但他自知没法参与,干脆放弃抵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坐车去吧。

    现在是个个性时代,自信的人越来越多,比如上海的“孟母堂”,一些家长组织起来,自办私塾,让孩子接受自己认为理想的教育。有些人则直接把孩子送出国读书,根本不参加国内的高考。还有郑渊洁式的,他的儿子只在学校读完小学,就回家接受童话大王的单独教育了。我还有个朋友从国外回来,她在国外学的是教育,回来就搞了个另类教育的学校,以人性化、个性化教育为主,结果媒体上倒是盛赞,但学生只招到几个,其中还不乏读不起书的民工子弟。这些孩子躲进小楼成一统,成长道路肯定就和大众的孩子不一样。至于谁优谁劣,其实是无法判断的。人生本来就不存在优劣,什么样的人是成功的、幸福的,外人本来就无法一眼看清,更无法去评说。但这至少说明了一点,人生的出路不止一条,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谁笑到最后还很难说,走阳关道的未必不会落入陷阱,过独木桥的未必就会掉下深渊。选择怎样的路,还是只能自己掂量。

    自卑素来被归入人性的缺点,其实未必不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武松有这样的豪气可以理解,人人都有这样的豪气就有点不正常了。无知者无畏,自卑有时也体现着理性的精神。人贵有自知之明,审时度势,量力而行,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主动放弃,也未尝不是一种智慧。看到媒体说,近来兴起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农村的孩子,明知考学无望,干脆就早早进城打工了,有的学了一技之长,比大学毕业而没有社会关系,找不到工作的同龄人更强。当然,这也未必是普遍现象,但至少说明了多元化的格局正在形成,很多人对于是否要读大学开始重新认识了。

    这个问题确实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前不久教育部的一位官员就说了,“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他不说其实大家也明白,现在要想凭一张大学文凭就改变命运,越来越不现实,读大学对很多人来说,其投入和产出比实在是太不经济了。既然读了大学也只是个普通劳动者,那么做普通劳动者的道路多如牛毛,何必非要读大学呢?所以,一部分人退出高考的竞争,也是明智的。

    但是,是不是不参加高考竞争就可以不苦了呢?不见得,只不过苦的方式不同罢了。人生在世,就是个苦字,不以这种方式苦,就以那种方式苦,当然,也有甜,各人的甜头不一样。

    只能说,一切都是自找的,没什么好抱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我的信仰状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