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世事杂谈 |
以前,上大学就被认为是跻身于精英阶层了,现在,殚精竭虑考上大学,倾家荡产读完大学,最后却很难找到好工作。2006年05月22日教育部一位官员在答《中国青年报》记者问时说:“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如果众多的大学生都将成为普通劳动者,那么读大学的意义对很多人来说就要打折扣了,这对于个人来说是个悲剧,但对社会,对后来的孩子们,也许是个福音。只有大学失去神圣的光环,中小学才能恢复一点人性,孩子们才能不围着高考指挥捧转,考试成绩才不会成为衡量一个孩子唯一的指标,孩子们才有可能全面发展,按自己的愿望发展。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广西状元村的例子,很有意思。这个村早年考上大学的家庭确实改变了命运,但后继者却陷入困境。现在村里很多年轻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因为在他们看来,有好几个打工仔的境况似乎比考上大学的还好。这也未尝不是一种进步。社会本来就需要各种各样的人,而每个人的自身条件不同,本来就不需要所有人都去追求同一个目标。人人都有自己的梦,梦和梦各不相同。人人各尽其能,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畸形的结果后面,都有变态的原因。中国的高考制度本来就不正常,中国的人事制度、市场环境也不正常,所以中国的教育不可能正常。现在大学的神圣地位开始受到质疑了,脓疮终于快要烂透。未来的高等教育还说不清怎么发展,但人们会多想一下自己的出路,从更多的角度去考虑孩子们的前途,而不会吊死在一棵树上。
从这种意义来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对后来的孩子也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