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世事杂谈 |
谈判桌上,姿态强硬是最容易的,无非就是承受损失,谈不下去最多就是不谈,谁怕谁啊!而妥协则必须拿出更多的方案,考虑更多的可能性,随时准备在新的起点上重新谈。
显然,妥协更麻烦,但也是更理性的。
哪种人更容易妥协呢?一般会认为是软弱者,人们常常把妥协看成软弱的表现。但这是错误的。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不久,华盛顿派首席大法官约翰·杰伊到伦敦去和英国谈判。1794年,杰伊带回来双方签署的条约,接受了英国海军和商业的霸主地位,承认英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继续征收关税的权力,还隐含地接受了英格兰对美国水手的强行征募,还要求美利坚合众国就独立战争前的剩余债务对英国债权人作出补偿……总之,几乎是一边倒地有利于英国。
条约内容走漏以后,“以电的速度到达了美国的每一个角落”。每天晚上整个东海岸都被抗议者点起的大火照得通明,他们呼喊着愤怒的口号,烧毁杰伊的模拟像。一向威望崇高的华盛顿本人,也受到广泛的攻击。他在费城的住所被无数群众围困起来,他们日复一日地喧闹着,诅咒华盛顿,要求与英国开战。甚至由这个条约还引发了一场宪法危机,作为美国国父的华盛顿,被很多人当成破坏民主、出卖国家利益的独裁君主,受到激烈攻击,连多年的老朋友、《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斐逊也翻了脸。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华盛顿并非独裁者,是他主动退位,使得“总统职位不得连任两届以上”作为一个既定事实,成了美国保留至今的传统。他更不是懦弱者,这一点无需证明,正因为在独立战争中英勇无敌的表现,才赢得了崇高的地位。关于华盛顿的事迹,有许多近似于神话,但却是真的。在一次匹滋堡外攻打法军的战斗中,他连续被两匹马抛了下来,外套上留下许多弹孔,裤子上也多处被子弹擦破;在约克镇的一次炮火攻击中,他坚持站在一堵矮墙上达15分钟之久,全然不顾助手的阻拦,直到将战场形势完全探察清楚为止。
可以说,就华盛顿的性格而言,他最不缺乏的就是勇敢、强硬,但是他为什么会同意那个“丧权辱国”的《杰伊条约》,以至于让自己也背上骂名?后来研究这个条约的大部分历史学家所达成的共识是,这是一次精明的交易,有利于新生的美国,它实际上是赌英国而不是法国将成为未来欧洲的霸主,它认识到美国经济对英国贸易的严重依赖性,将美国的安全和经济发展与大英帝国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它将美国与英国作战的时间推迟到美国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具备了相应实力之后。可以说,这是一次为了美国长远利益而作的妥协。
妥协容易招致误解和鄙视。其实,在真正最艰难的境遇中,玉碎容易,瓦全更难,所谓忍辱负重,需要有更强的理性和承受力。
只有刚性,往往是脆弱的表现。真正负责任的人,真正具有自信而意志坚强的人,不会轻易放弃努力,不会简单粗暴地作出决定,把一件事一下子推到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