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专家反对学校以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次,认为这会增加学生的压力,伤害学生的自尊,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等等,总之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但是每次考试后,大部分家长还是会不由自主地问孩子:“你考了多少分?你们班最高分是多少?最低分是多少?你是第几名?”尽管很多学校已经取消了排名,但实际上,人人心里都有数。
排名是客观存在的,并不因为没有张榜公布就不存在了。
一场考试下来,老师心里清楚每个学生在班上的名次,清楚自己班在全年级的名次,如果是重要考试,还要比自己学校在全区、全市中的名次。而这一切,都建立在每个孩子的考试成绩上。既然考试成绩是考核教师工作的重要指标,成绩的名次影响着老师的前途,老师就不可能不重视成绩,不可能不在心中建立一张学生成绩名次表。
家长也必然会关心孩子的名次。可以说名次和前途息息相关。考重点学校,人家是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考大学更是差一分都不行。很多时候,分数排得靠前一位或者落后一位,后果就是天壤之别。有时候,家长也并非出于如此长远的考虑,他关心名次,仅仅是想知道孩子的实际水平。单纯地看分数,100分不能说明他优秀,60分不能说明他糟糕,试题的难易程度不一样,这次简单,考100,下次艰深,考60,说明不了什么。不同的试题有不同的分数,但在同一套试题的情况下,自己的孩子相对于别的同学,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却是有参照意义的。
正因为老师和家长都关心名次,学生就不可能不把名次当回事。今年鲁鲁学校“六一杯”竞赛之后,鲁鲁就非常遗憾地告诉我,他的好朋友数学考了87分,就差一分就得奖了,全年级取前100名,他好朋友是101名。真是很不幸!这一分之差,原可以得奖的,就得不了奖了,得不了奖就没有奖状,没有荣誉,也极有可能得不到家长的奖品。鲁鲁的另一个好朋友,语文进了前100名,他妈妈立即就给他买了一张80多元的游戏盘。那个没进100的,当然就什么也没有,难怪鲁鲁会大呼:“太亏了!”
即使不是老师和家长的压力,孩子自己也会很在乎分数,因为这是一种评价方式。学习了半天,总要体现出成就,由什么来体现呢?分数。我们的社会并没有给孩子提供多少实践的机会,孩子们不可能随时将所学的知识用在生活中,他要自我评价、自我肯定,只能通过学校这种无所不包的的考试制度。我们整个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是倾向于精英教育,最正统的成才之路就是考学,孩子身处这个社会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这就是现实!
生在这样的现实中,你就不能无视分数的重要性。既然承认分数的重要性,以分数来排名,来区别优生和差生,就是必然存在的现实。
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就一再提醒自己,这本书的前提,是承认我们这些家长无力改变现实,至少是在短时期内无力让现实有巨大改变,但是我们的孩子已经生在这个我们无力改变的现实中,我们怎么办?所以我并不去讨论现实是否合理,只讨论我们该怎么办。
还是回到排名次的问题上。既然以分数排名次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能接受,除非你不打算让孩子在中国上学了。
其实,客观地看,这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运动员参加每一场比赛,都要排名,金牌就是第一名,银牌就是第二名,哪怕只差半步,结果就是有天壤之别。因而让孩子有排名的意识,并非没有好处。
我们的专家往往有一种倾向,就是生怕孩子受伤。我想了一下原因,恐怕和专家的生存环境比较好有关。既已成为专家,就已经跻身精英之列,生存是不成问题的,孩子的前途也不必过分操心。孩子在智力上有一定的遗传优势,专家再给他环境的熏陶,辅以科学的教育方法,这些孩子即使达不到优秀,也很少会进入糟糕之列。
生存的竞争在专家眼里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但在普通百姓眼里就是很大的问题。
郑渊洁的儿子只在学校读完小学,然后就是在家里自己学习。当然,现在他儿子很不错,看来郑渊洁的现代私塾是成功的。但这种教育模式却是不可效仿,更无法推广的。中国有几个郑渊洁?就这一个!他有能力在家教育儿子,这种能力包括他本人的智慧、知识、性格,还有他的工作方式,如果他不是一个作家,没有大量的时间待在家里,他教育不了孩子;如果他不是一个成功的作家,没有雄厚的财力请退休的高级教师来家上课,他的孩子接受不了丰富的教育;如果他本人不是一个成功人士,他承受不了万一教育失败,儿子无法生存的压力;如果他没有雄厚的资产,他不可能一次借给儿子十万元去学证券投资。李嘉诚的儿子从小就有小椅子,设在公司的会议室,他们从小就可以旁听董事会的讨论,这是一种怎样宝贵的经验,对孩子的成长有多么大的作用,每个家长都会明白,但只有李嘉诚的儿子享受得到。
富人和穷人的教育方法是不一样的,并不是他们刻意要有所区别,而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穷人没有雄厚的资源,往往就只有用笨办法,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拼命读书,拼命考学,才能摆脱自己这个阶层,找到一条新的出路。虽然最终只有一部分人能够成功,但这毕竟是一条出路,毕竟有了希望,他们只能这样走。
其实,习惯了这种压力,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压力是客观存在的,现在不压,将来也会压,考大学有压力,工作以后更有压力,从小适应压力没准还是一件好事。孩子的适应性往往是超出我们想象的,孩子有他自己的办法,来应付这些压力。
排名次本身没有什么了不起,关键是我们对排名的态度。不排名次,照样有家长对孩子大发雷霆,那就没有伤害了?!我们对孩子的评价随时随地都在进行,排名次没什么可怕的,关键要老师和家长正确对待,不以名次来绝对地肯定一个孩子或者否定一个孩子,要看到名次背后的问题,是什么造成了名次的变化,怎样培养孩子的健康心态,既要上进,又要平和,胜不骄,败不馁,让孩子在一个压力重重的社会中,仍然能成长为坚强而快乐的人。
专家说的话未必可信。看见一篇报道,一群教育专家参加一个讨论会,大家都侃侃而谈,说了很多理论。但是在会后吃饭的时候,谈起自己的孩子,没有一个专家是完全按自己说的理论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专家也有很多无奈,也有很多妥协,但他们并不把自己的无奈和妥协表现在公众面前,他们推销的理论实际上是自己也无法实践的理论,那还有什么用呢?从这种角度说,我特别敬佩郑渊洁,因为他是说到做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