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好友叶兆信先生

(2020-01-23 14:40:57)
标签:

朋友

刘清雪

散文

分类: 情感
我的好友叶兆信先生


我的好朋友叶兆信先生

作者:刘清雪

 

人都有个最要好朋友,就说我的好朋友叶兆信先生,说那时巧遇更不如说是一种缘分。那是在1997年的102日,时任金塔县武装部部长的我,早上接到省军区首长的电话,说著名国学家冯其庸先生带他的学生一行5人西域考察,来甘肃金塔县考察“塔院寺、宝塔”和汉代“肩水金关”遗址。放下电话就马上安排军事科长查找路线和地图坐标为考察队做好准备。第二天上午冯先生一行到达金塔县,中午县几大班子招待西域考察队一行,冯先生在餐桌上介绍随行人员,当介绍到叶兆信是来自山东省机关大众报业集团时,我看到叶兆信先生上着白色衬衫、下着天藏蓝色裤子脚穿白色运动鞋,个子中等、身材均称、轻松活泼、阳光帅气,带书生气,一身的正能量。我站起来说,我也是济南人是老乡。因离老家远,很少见到山东人来金塔县,我们很亲切的把手握在一起,从那时起我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陪同兆信和他的老师一行驱车去位于金塔县城东2.5公里处,县的标志性建筑“塔院寺和宝塔”考察。下车后冯其庸先生说“这座塔院寺是清康熙39年(1700年),相传驻扎金塔的游击将军孙一贵,多次梦到一座寺庙,气势恢宏,经声不绝于耳,召集僧人幕化十方,依照梦中所见绘图成册,于康熙42年(1703年)建成塔院寺,从雍正至光绪年间,寺庙弟子和地方善士经多次扩建维修,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当时河西地区著名佛事活动圣地”。又绕着“金塔”转几圈,说到“这座塔修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17年至公元420年),因筑塔时用芨芨草、牛羊的残骨作筋,辅以粘土砌成,称为筋塔谐音、金塔”,上锐下圆,金墨铜顶,四周挂铎铃,迎风而鸣,就像古瓶胆状。塔身以土制成,高5丈围12,相传塔围7丈,塔内还供奉金面铜佛像一尊。根据推算宝塔的始建应在元年之间。建筑风格很独特,国内这座塔不多见。


我的好友叶兆信先生

  李元术拍摄于金塔(塔寺庙宝塔)


在塔院寺考察完,我们又踏上距县城160多公里的汉代“肩水金关”和肩水都尉府所在地大湾城(今双城乡政府所在地),在行进路上正赶上棉花收购季节,棉农大车小辆从晚上开始排队等到第二天卖棉花,把路堵的水泄不通,影响去考察的时间和路途,兆信说还有没有别路可走,我说只有这条路。我俩便一起充当交通警察指挥棉农逐车让路,因金塔的老百姓有的认识我都很友善,给考察队让开路。150多公里路程,途径鼎新镇、用了近2·5小时时间到达考察地域肩水金关遗址。第一个下车的是兆信陪着他的恩师冯其庸先生夫妇,大家都下车后对肩水金关进行考察,冯先生指着金关讲“肩水金关建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至太初三年(前102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其主要建筑有两座对峙如阙的长方形夯土橹构成的关门、烽火台、坞和一方堡等遗址,就仅有这烽火台和残缺不齐围墙了”。叶兆信先生接着说“肩水金关出土的文物比较多,汉简11577枚,出土的汉简占据延汉简的三分之一之多。其他实物1311件(有货币、残刀剑、转射……等”。听到这些讲解使我吸取营养、增长知识,等于又补上了一堂历史课。

兆信和西域考察队结束了在金塔县的考察,冯先生说“在这里(肩水金关)我给你俩老乡拍张照片留作纪念”,便举起相机按动快门,拍下了这张很珍贵的照片。拍完照后我陪兆信和另一名考察队员,又到双城乡邮政所盖在日记本上邮戳(因他多年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我从肩水都尉府所在地大湾城(现双城乡政府所在地),送至穿过十四号基地就此分手,考察队又踏上去内蒙额济纳旗考察的旅途,虽与兆信认识时间不长但我们还是依依不舍握手告别。这张照片我一直保存完好,看到照片就回忆起我与好朋友兆信的相识过程历历在目。


我的好友叶兆信先生

冯其庸先生拍摄于肩水金关(右为叶兆信)


2001年从部队转业回济南后,我俩工作都很忙,见面少,电话联系从未间断。那是在2003年兆信办个人画展给我发来请柬,拿到手当时很激动,这是来到济南收到的第一份大礼,尔后得知兆信不但是大众报社的美术总编,还是山东新闻美术家协会主席、在国内很有影响的知名大画家。自金塔结识以来,在画展上我俩6年后很高兴的第二次见面握手、并送我他签名的一本画册。通过兆信的2014无锡望岳思攀、2017的志在传承画展,观赏、学习和交往更多,感到好朋友兆信谦逊博学、秉承质朴,德艺双馨、刻苦勤奋、很值得尊敬、学习和崇拜。我也很自豪的有个大画家的朋友,看到他的花鸟画的翔翔如生,书法写的潇洒飘逸,画、字如其人,特别是兆信的线描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就像把线刻在纸里面去一样,不像是画的。20136月应邀参加叶兆信先生在南部山区青龙山白云洞玉皇大帝主殿创作“群仙朝圣图”工程的保障工作,我俩历经40多天,吃住在一起直至工程结束,在他身边感到做人有度、做事有分寸,在我心里留下深刻印象。


我的好友叶兆信先生

2004    于勇拍摄于济南七星台(右为叶兆信)


自与兆信结识20多年来,来往平繁交往密切,加之我自幼喜欢写字画画,感到与兆信志向爱好相同,特别是2003年看了他的画展很受启发,在他感染鼓励下开启了我对书法和中国画的学习探索和传承。又拿起了毛笔,师从于魏永年、张本友先生学习篆隶、行、楷书法,跟吴疆先生学习国画。经常和兆信在一起讨论交流书法,绘画作品,使我受益匪浅,在他的帮助指导下书法、绘画艺术得到提高。感谢好朋友兆信的帮助、指点,我俩不但是生活中的好朋友,也是无话不说的好兄弟,更是书法、绘画艺术的好艺友。


我的好友叶兆信先生

20年后    于勇拍摄于南部山区(左为叶兆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