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权威解释:殇,不成人也(见《说文》)。为什么起这么个题目?主要还是考虑当前的机动车驾驶员考试(简称为“驾考”)仍然为不成熟的样子。为什么说“不成熟”?有人可能说,驾考已经多少年了,怎么还能“不成熟”呢?实际上,是否成熟,关键在于一个驾考是否能考出一个合格的驾驶人(过去称“驾驶员”)来。合格的就是“成熟”的,不合格的就是“不成熟”的。当然并不是我说“成熟”“不成熟”,主要看实际情况。
不说别的,单说“倒桩”。“倒桩”已经实行很久很久了。记得上一个世纪七十年代就用这个玩意。到现在也得有近40年了吧。生命力之久,令人叹服。为什么这么久,我考虑再三,主要是经得起折腾有关。“谁英雄谁好汉,倒桩场上比比看”,尽管都进行过专门的训练,也不是人人都能穿出来的。所以,从这点上(考试部门、大众)看,都能佩服考桩通过的人。看起来比较公正、公开、公平、透明。
但你反过来想想,“倒桩”对开车就真的那么管用吗?其实不然。不相信,各位你观察一下,凡是“倒桩”及格的人,回家倒倒车库看看,能否倒出来。即使倒出来能有几个?所以,得出的结论是:“倒桩”对开车有用,但用处不大。既然如此,就要考虑“倒桩”在驾考的结构了。而恰恰目前的驾考中“倒桩”所占比例最大。为什么说比例大,主要是“倒桩”实际训练时间所占时间最长。
驾考的其他项目,就是“场内驾驶”和“实际道路驾驶”了。“场内驾驶”有九项。不知道驾考是谁设计的,如“压饼”、“限宽门”等,这都是与道路交通安全相悖的东西,怎么能出台呢?真是不可思议!交通事故为什么这么多?主要是在驾考中有“压饼”、“限宽门”有关,人们学车完毕,见“物”就想骑,见“障碍”就想提速,能不出事故?在驾考中,最有用的是“实际道路驾驶”,训练最少的也是它了。一句话:没用的多了,有用的少了。
关于驾考机制问题,人们都知道,在上一个世纪最初的时期,是比较简单的。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手续越来越简化才对。但目前恰恰相反,不知加大了多少道程序和手续。据调查,许多驾校办理手续的人员占了相当大的成分。这不能不令人反省和反思!
2004年出台的与驾考有关的公安部71号令,到目前为止已经改了多少次了,究竟改了哪些东西?是否提高了人的哪些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不得而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