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廉政古语

(2012-07-13 04:42:36)
标签:

转载

分类: 书画
原文地址:廉政古语作者:fgs456789

廉政古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佚名《清碑·官箴》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明﹞《无题》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

—《论语·里仁》

(注解:财富和高官显爵,是人们都想得到的。但对有道德的人来说,如果它们来路不正,就不要它们。)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注解:当官的如果自身清正廉明,就是不发命令,老百姓也会好好干;如果自身贪邪不正,即使三令五申,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唐﹞《贞观政要·贪鄙》

(注解:如果循私枉法、贪污纳贿,不仅败坏国法、损害百姓,而且即使丑事未败露,贪贿者内心岂能不常常恐惧?恐惧多了,也有因此得病致死的。大丈夫怎能因贪财而害及身家性命,使子孙后代总要为此而倍感耻辱呢。)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增广贤文》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清﹞《郎潜纪闻》

(注解: 一根丝,一粒米,都关系到我的名誉节操;一厘钱,一毫争,都是民脂民膏。少收一分,老百姓受惠就不止一分;多取一文,我的为人就不值一文。)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勿以官小而不廉,勿以事小而不勤。廉洁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               —﹝宋﹞包拯《乞不用脏吏》

 

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家则不言利。—﹝汉﹞《说苑·至公》

(注解:给公家做事,不能考虑个人的事,就不能讲私利。)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汉﹞《红楼梦》

 

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清﹞龚自珍《明良论二》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清﹞纪昀

     一官来此四经春,不愧苍天不愧民;神道有灵应信我,去时犹似来时贫。               —﹝宋﹞《辞汤庙诗》

 

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宋﹞朱熹

(注解:世上的路没有比贪欲更险恶的,多少人都是因此误了一生。)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贪饕以招辱,不若俭而守廉;干请以犯义,不若俭而全节。—﹝清﹞《十架斋养新录》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李商隐《咏史》

 

智者见利而思难,暗者见利而忘患。﹝北齐﹞刘昼《刘子·利害》

 

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          —﹝汉﹞《说苑·谈丛》

 

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明﹞《菜根谭》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宋﹞苏轼《前赤壁赋》

(释义:如果不是归我所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索取。)

 

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五代史·冯道论》  

(释义:不廉洁就没有什么不想索取,没有羞耻之心就没有什么不想干。人要到了这种地步,那么灾祸、失败、混乱、灭亡也就没有什么不会降临到他的身上了。) 

智者见利而思难,暗者见利而忘患。—﹝北齐﹞《刘子·利害》

      沉羽之积,折舟沉轴              —﹝晋﹞《抱朴子》

   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智巧机械,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明﹞洪应明《菜根谭》

(释义:显赫的权势、优厚的利益及令人眼花缭乱的虚名,不去接近就可以保持自身贞洁;接近而不为所动者尤其高洁。机谋巧诈,还是不知道的好;知道而不去运用,那就更加高尚了。)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明﹞于谦《入京》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林则徐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释义:天下的罪过没有比贪欲更大的,天下的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厉害的,天下的灾难没有比想掠夺更严重的。所以,知道该满足时就满足,就会永远知足。)

 

万分廉洁,止是小善;一点贪污,便为大恶。﹝清﹞郑端《政学录》

(释义:最大限度的廉洁,也只能算是小善,因为廉洁是做人的本分;极小数目的贪污,也算是大恶,因为贪污不论多少都是犯罪。)

   意趣清高,利禄不能动也;志量远大,富贵不能淫也。

—﹝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 释义:心意志趣清雅高尚的人,金钱和禄位是无法变易其心志的;志气广阔高远的人,即使身在富贵也不会迷乱心志而陷溺其中。)

 

贿赂之败国家,如鸩之必死,未有能生之者也。﹝清﹞《读通鉴论·唐武宗》 (释义:贿赂能够使国家败亡,就好像喝了毒酒必定死亡一样,没有生还者。)  

清也,慎也,勤也。而清其本矣。—﹝清﹞《读通鉴论》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释义:羊跑掉再去补羊圈,也不会太晚。不要轻易地忘记先前的教训,它可以做为以后做事的指导。)

至廉而威。—﹝汉﹞《春秋繁露·五里相生》

 

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驰得尘俗之肩,方可挑圣贤之担。—﹝明﹞《菜根谭》

 

惟宽可以怀远人,惟廉可以服殊俗。

—﹝宋﹞苏辙《胡田知诚州刑浩知钦州》

(释义:只有宽宏大度才能使外族归顺,只有清正廉洁才能让人心服。)

 

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甚则邪心胜,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生。 —《韩非子·解老》

(释义:人一旦有了贪欲,计划就会被打乱;计划被打乱了,贪欲之心就会加重;贪欲之心重了,邪心就会占上风;邪心占了上风,办事就会不讲原则;办事不讲原则,祸患就会产生。)

 

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明﹞洪应明《菜根谭》

   (释义:一个人一定要有虚怀若谷的胸襟,只有如此才能容纳真正的学问和真理;同时,人也要有坚强的意志,如此才能抵御外来物欲的诱惑。)

 

人情得足,苦于放纵,快须臾之欲,望慎罚之义。《后汉书》(释义:人们通常在得到满足的时候,容易犯骄纵的毛病。只顾一时的私欲,而对国家的刑罚无所顾忌。)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唐﹞陆贽语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司马光《训俭示康》

 

欲败度,纵败礼。   —《左传·昭公十年》

 

君子苟能无以利害义,则耻辱亦无由至矣。—《荀子·法行》

 

以私胜公,衰国之政也。—《吕氏春秋》

(释义:将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这是导致国家衰亡的政治原因。)

 

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

 

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老子》

    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 —﹝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不修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能修其身,虽小人而为君子。      —﹝宋﹞欧阳修《答李翊书》

 

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公道亡则礼教无所立。

—﹝晋﹞《傅子·问政》

(释义:从事政务在于去掉私心,带着私心去做事就没有公道可言,公道丧失,就无法树立社会的礼仪道德。)

 

欲教以廉,先使之俭。—《清代七百名人传》

释义:要想教育他廉政,必须教他先做到节约俭朴。)

 

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战国﹞《荀子·正名》

(释义:人的欲望虽然是不能消灭的,但对欲望的追求是可以节制的。)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五代史伶官传序》

 

志士贫更坚,守道无异营。—﹝唐﹞《比干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为子孙作宝贵计者,十败其九。—﹝宋﹞林逋《省心录》

 

小人知乐不知忧,故忧常及之。﹝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

 

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明﹞《读书录》

 

一人砥砺,便是一好男子;大家砥砺,便成一好人家。

—﹝明﹞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不足,常足矣。—《老子》(释义: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过错莫大于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廉者,政之本也,民之惠也;贪者,政之腐也,民之贼也。—《晏子春秋》(释义:廉洁清正是为政和为民谋利的根本;贪污受贿是政治上的腐败,是民众的盗贼。)

 

进不失廉,退不失行。—《晏子春秋》

(释义:做官时要做到廉洁,退位后要保持好节操。)

 

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吕氏春秋》

(释义:面临利益的诱惑能够不改变自己的道义,这可以说是廉政。)

 

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

—﹝汉﹞《淮南子·兵略训》

 

戒于近者,不侈于远。—﹝宋﹞吕本中《官箴》

 

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

 

穷不忘操,贵不忘道。—﹝唐﹞皮日休《六箴序》

 

莫喜无危道,虽平更陷人。—﹝唐﹞僧修睦《雪中送人北游》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语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韩非子·喻老》

 

祸在于好利,害在于亲小人。—《尉缭子.十二陵》

 

临莫如平,临财莫如廉。—﹝汉﹞刘向《说苑·政理》

 

君子行德以全其身,小人行贪以亡其身。﹝汉﹞刘向《说苑·谈丛》

 

廉者常乐无求,贫者常忧不足。—﹝汉﹞王通《中说》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宋﹞朱熹《四书集注·大学》

 

门如市,心如水,一尘不染;提得起,放得下,百事敢为。—﹝明﹞谈迁《枣林杂谈》

 

权之所在,利之所归也。圣人以权行道,小人以权济私。

—﹝明﹞吕坤《呻吟语》

 

非理之财莫取,非理之事莫为。—﹝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孟子·公孙丑下》释义:不说明用意却要送给我钱,无疑是想收买我。哪有贤德君子可以用钱收买的呢?)

 上有毫发之意,则下有丘山之取。—《栾城集》(释义:当领导的哪怕只是有了占小便宜的念头,手下的人也会变得贪得无厌,敢把山丘一样重的东西据为己有。)

   祸几始作,当杜其萌;疾证方形,当绝其根。《西畴老人常言》(释义:祸患还在萌芽状态时,就应该杜绝它;错误刚出现苗头时,就应该消灭它。)

   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战国《尽心下》

(释义:不必过分强调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只要坚守高尚的道德,即使身处风气不好的环境,也不会动摇自己的意志。)

 

高怀无近趣,清抱多远闻。《送温初下第》

(释义:志向远大的人不会对蝇头小利感兴趣;襟怀高尚的人,就会声名远播。)

 

尽公者,政之本也;树私者,乱之源也。—《晋书·刘颂传》

(释义:为公晋职是从事政务的根本;为己谋私是社会不安定的根源。)

 

利心专,则背道;私心确,则公灭。—《省心录》

(释义:利欲心太多,就会违背做人的道德;私心杂念确立,就会失去大公无私的思想和行动)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战国﹞屈原《九章·橘颂》(释义:凡是坚贞自守,就不会有过失。心中无私,就能顶天立地。)

 

但教方雨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冯道《偶作》

(释义:只要自己心里没有邪恶的念头,就是在最危险的环境里,也能立身。)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前赤壁赋》

(释义:如果不是我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我也不会取用。)

 

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韩婴《韩诗外传》

(释义:聪明的人不做他不应该做的事,廉洁的人不追究他不应该有的财物。)

 

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王通《中说》

     (释义:清廉的人终日为无所求取而快乐,贪婪的人总是为物欲不能满足而忧伤。)

 

贪而弃义,必为祸阶。—《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贪利者害己,纵欲者戕生。    金缨《格言联璧·悖凶》

 

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林逋《省心录》

 

直不近祸,廉不沽名。               —《新唐书》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利在一时勿谋也,利在万世者谋之。          金缨《格言联璧》

 

正以处心,廉以律己。       —《薛文清公从政录》

 

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  释道元《景德传灯录》

 

清泉绝无一尘染,长松自是拔俗姿。苏舜钦《无锡惠山寺》

 

志不可一日坠,心不可一日放。 王豫《蕉窗日记》卷二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何所底乎。

              —《训俗遗归》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甥书》

 

两袖入清风,静忆此生宦况;一庭来好月,朗同吾辈心期。         贵州巡抚署斋联

 

立志以定其本,居正以持其志。胡宏《胡子知言·附录》

 

当官三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知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吕本中《官箴》

 

在世一日,要做一日好人;为官一日,要行一日好事。

              金兰生《格言联璧·从政》

 

官之无倦,行之以忠。             —《论语·颜渊第十二》

 

勤字所以医惰,慎字所以医骄。   —《古今格言·勤怠》

 

慎能远祸,勤能济贫。      申居郧《西岩赘语》

 

君子当官任职,不计难易,而志在必为,故动而成功。小人苟禄营私,择己便利而多所辟就,故用必败事。

            何坦《西畴老人常言·莅官》

 

勤能补拙才偏敏,廉不沽名品益高。   —《小仓山房诗文集》

 

任大事,不觉难;作小事,不敢忽。申居郧《西岩赘语》

 

廉者必使民俭以丰财,才者必使民勤以厚利。举廉举才,必以丰财厚利为征。          唐甄《潜书·考功》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    —《史记·货殖列传》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               —《国语·晋语一》

 

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六韬·发启》

 

鱼无水,则不可以生;人失足,必不可以步;国失民,亦不可以治              北齐刘昼《刘子·贵农》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居官先厚民风,处事先求大体。   金缨《格言联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佚名《清碑·官箴》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明﹞《无题》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

—《论语·里仁》

(注解:财富和高官显爵,是人们都想得到的。但对有道德的人来说,如果它们来路不正,就不要它们。)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注解:当官的如果自身清正廉明,就是不发命令,老百姓也会好好干;如果自身贪邪不正,即使三令五申,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唐﹞《贞观政要·贪鄙》

(注解:如果循私枉法、贪污纳贿,不仅败坏国法、损害百姓,而且即使丑事未败露,贪贿者内心岂能不常常恐惧?恐惧多了,也有因此得病致死的。大丈夫怎能因贪财而害及身家性命,使子孙后代总要为此而倍感耻辱呢。)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增广贤文》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清﹞《郎潜纪闻》

(注解: 一根丝,一粒米,都关系到我的名誉节操;一厘钱,一毫争,都是民脂民膏。少收一分,老百姓受惠就不止一分;多取一文,我的为人就不值一文。)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勿以官小而不廉,勿以事小而不勤。廉洁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               —﹝宋﹞包拯《乞不用脏吏》

    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家则不言利。—﹝汉﹞《说苑·至公》

(注解:给公家做事,不能考虑个人的事,就不能讲私利。)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汉﹞《红楼梦》

    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清﹞龚自珍《明良论二》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清﹞纪昀

     一官来此四经春,不愧苍天不愧民;神道有灵应信我,去时犹似来时贫。       —﹝宋﹞《辞汤庙诗》

    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宋﹞朱熹

(注解:世上的路没有比贪欲更险恶的,多少人都是因此误了一生。)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贪饕以招辱,不若俭而守廉;干请以犯义,不若俭而全节。—﹝清﹞《十架斋养新录》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李商隐《咏史》

    智者见利而思难,暗者见利而忘患。﹝北齐﹞刘昼《刘子·利害》

    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     —﹝汉﹞《说苑·谈丛》

    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明﹞《菜根谭》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宋﹞苏轼《前赤壁赋》

(释义:如果不是归我所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索取。)

    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五代史·冯道论》  

(释义:不廉洁就没有什么不想索取,没有羞耻之心就没有什么不想干。人要到了这种地步,那么灾祸、失败、混乱、灭亡也就没有什么不会降临到他的身上了。)

智者见利而思难,暗者见利而忘患。—﹝北齐﹞《刘子·利害》

    沉羽之积,折舟沉轴。              —﹝晋﹞《抱朴子》

   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智巧机械,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明﹞洪应明《菜根谭》

(释义:显赫的权势、优厚的利益及令人眼花缭乱的虚名,不去接近就可以保持自身贞洁;接近而不为所动者尤其高洁。机谋巧诈,还是不知道的好;知道而不去运用,那就更加高尚了。)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明﹞于谦《入京》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林则徐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释义:天下的罪过没有比贪欲更大的,天下的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厉害的,天下的灾难没有比想掠夺更严重的。所以,知道该满足时就满足,就会永远知足。)

   万分廉洁,止是小善;一点贪污,便为大恶。

—﹝清﹞郑端《政学录》

(释义:最大限度的廉洁,也只能算是小善,因为廉洁是做人的本分;极小数目的贪污,也算是大恶,因为贪污不论多少都是犯罪。)

   意趣清高,利禄不能动也;志量远大,富贵不能淫也。﹝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释义:心意志趣清雅高尚的人,金钱和禄位是无法变易其心志的;志气广阔高远的人,即使身在富贵也不会迷乱心志而陷溺其中。)

   贿赂之败国家,如鸩之必死,未有能生之者也。—﹝清﹞《读通鉴论·唐武宗》(释义:贿赂能够使国家败亡,就好像喝了毒酒必定死亡一样,没有生还者。)

清也,慎也,勤也。而清其本矣。—﹝清﹞《读通鉴论》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释义:羊跑掉再去补羊圈,也不会太晚。不要轻易地忘记先前的教训,它可以做为以后做事的指导。)

   至廉而威。—﹝汉﹞《春秋繁露·五里相生》

   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驰得尘俗之肩,方可挑圣贤之担。—﹝明﹞《菜根谭》

   惟宽可以怀远人,惟廉可以服殊俗。﹝宋﹞苏辙《胡田知诚州刑浩知钦州》释义:只有宽宏大度才能使外族归顺,只有清正廉洁才能让人心服。

   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甚则邪心胜,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生。—《韩非子·解老》(释义:人一旦有了贪欲,计划就会被打乱;计划被打乱了,贪欲之心就会加重;贪欲之心重了,邪心就会占上风;邪心占了上风,办事就会不讲原则;办事不讲原则,祸患就会产生。)

   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

—﹝明﹞洪应明《菜根谭》

   (释义:一个人一定要有虚怀若谷的胸襟,只有如此才能容纳真正的学问和真理;同时,人也要有坚强的意志,如此才能抵御外来物欲的诱惑。)

   人情得足,苦于放纵,快须臾之欲,望慎罚之义。《后汉书》

(释义:人们通常在得到满足的时候,容易犯骄纵的毛病。只顾一时的私欲,而对国家的刑罚无所顾忌。)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唐﹞陆贽语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司马光《训俭示康》

    欲败度,纵败礼。   —《左传·昭公十年》

    君子苟能无以利害义,则耻辱亦无由至矣。—《荀子·法行》

    以私胜公,衰国之政也。—《吕氏春秋》

(释义:将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这是导致国家衰亡的政治原因。)

    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

    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老子》

    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

            —﹝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不修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能修其身,虽小人而为君子。

            —﹝宋﹞欧阳修《答李翊书》

 

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公道亡则礼教无所立。

—﹝晋﹞《傅子·问政》

(释义:从事政务在于去掉私心,带着私心去做事就没有公道可言,公道丧失,就无法树立社会的礼仪道德。)

 

欲教以廉,先使之俭。

—《清代七百名人传》

释义:要想教育他廉政,必须教他先做到节约俭朴。)

 

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

—﹝战国﹞《荀子·正名》

(释义:人的欲望虽然是不能消灭的,但对欲望的追求是可以节制的。)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五代史伶官传序》

 

志士贫更坚,守道无异营。

—﹝唐﹞《比干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为子孙作宝贵计者,十败其九。

—﹝宋﹞林逋《省心录》

 

小人知乐不知忧,故忧常及之。

﹝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

 

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

—﹝明﹞《读书录》

 

一人砥砺,便是一好男子;大家砥砺,便成一好人家。

—﹝明﹞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不足,常足矣。

—《老子》

(释义: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过错莫大于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廉者,政之本也,民之惠也;贪者,政之腐也,民之贼也。

—《晏子春秋》

(释义:廉洁清正是为政和为民谋利的根本;贪污受贿是政治上的腐败,是民众的盗贼。)

 

进不失廉,退不失行。

—《晏子春秋》

(释义:做官时要做到廉洁,退位后要保持好节操。)

 

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

—《吕氏春秋》

(释义:面临利益的诱惑能够不改变自己的道义,这可以说是廉政。)

 

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

—﹝汉﹞《淮南子·兵略训》

 

戒于近者,不侈于远。

—﹝宋﹞吕本中《官箴》

 

养心莫善于寡欲。

—﹝战国﹞孟子

 

穷不忘操,贵不忘道。

—﹝唐﹞皮日休《六箴序》

 

莫喜无危道,虽平更陷人。

—﹝唐﹞僧修睦《雪中送人北游》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语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韩非子·喻老》

 

祸在于好利,害在于亲小人。

—《尉缭子.十二陵》

 

临莫如平,临财莫如廉。

—﹝汉﹞刘向《说苑·政理》

 

君子行德以全其身,小人行贪以亡其身。

—﹝汉﹞刘向《说苑·谈丛》

 

廉者常乐无求,贫者常忧不足。

—﹝汉﹞王通《中说》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宋﹞朱熹《四书集注·大学》

 

门如市,心如水,一尘不染;提得起,放得下,百事敢为。

—﹝明﹞谈迁《枣林杂谈》

 

权之所在,利之所归也。圣人以权行道,小人以权济私。

—﹝明﹞吕坤《呻吟语》

 

非理之财莫取,非理之事莫为。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孟子·公孙丑下》

释义:不说明用意却要送给我钱,无疑是想收买我。哪有贤德君子可以用钱收买的呢?)

 

上有毫发之意,则下有丘山之取。

—《栾城集》

(释义:当领导的哪怕只是有了占小便宜的念头,手下的人也会变得贪得无厌,敢把山丘一样重的东西据为己有。)

 

祸几始作,当杜其萌;疾证方形,当绝其根。

《西畴老人常言》

(释义:祸患还在萌芽状态时,就应该杜绝它;错误刚出现苗头时,就应该消灭它。)

 

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战国《尽心下》

(释义:不必过分强调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只要坚守高尚的道德,即使身处风气不好的环境,也不会动摇自己的意志。)

 

高怀无近趣,清抱多远闻。

《送温初下第》

(释义:志向远大的人不会对蝇头小利感兴趣;襟怀高尚的人,就会声名远播。)

 

尽公者,政之本也;树私者,乱之源也。

—《晋书·刘颂传》

(释义:为公晋职是从事政务的根本;为己谋私是社会不安定的根源。)

 

利心专,则背道;私心确,则公灭。

—《省心录》

(释义:利欲心太多,就会违背做人的道德;私心杂念确立,就会失去大公无私的思想和行动)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战国﹞屈原《九章·橘颂》

(释义:凡是坚贞自守,就不会有过失。心中无私,就能顶天立地。)

 

但教方雨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冯道《偶作》

(释义:只要自己心里没有邪恶的念头,就是在最危险的环境里,也能立身。)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苏轼《前赤壁赋》

(释义:如果不是我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我也不会取用。)

 

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

—韩婴《韩诗外传》

(释义:聪明的人不做他不应该做的事,廉洁的人不追究他不应该有的财物。)

 

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

—王通《中说》

     (释义:清廉的人终日为无所求取而快乐,贪婪的人总是为物欲不能满足而忧伤。)

 

贪而弃义,必为祸阶。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贪利者害己,纵欲者戕生。

                金缨《格言联璧·悖凶》

 

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林逋《省心录》

 

直不近祸,廉不沽名。

               —《新唐书》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利在一时勿谋也,利在万世者谋之。

          金缨《格言联璧》

 

正以处心,廉以律己。

           —《薛文清公从政录》

 

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

          释道元《景德传灯录》

 

清泉绝无一尘染,长松自是拔俗姿。

          苏舜钦《无锡惠山寺》

 

志不可一日坠,心不可一日放。

                 王豫《蕉窗日记》卷二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何所底乎。

              —《训俗遗归》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甥书》

 

两袖入清风,静忆此生宦况;一庭来好月,朗同吾辈心期。

             贵州巡抚署斋联

 

立志以定其本,居正以持其志。

              胡宏《胡子知言·附录》

 

当官三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知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吕本中《官箴》

 

在世一日,要做一日好人;为官一日,要行一日好事。

              金兰生《格言联璧·从政》

 

官之无倦,行之以忠。

             —《论语·颜渊第十二》

 

勤字所以医惰,慎字所以医骄。

            —《古今格言·勤怠》

 

慎能远祸,勤能济贫。

            申居郧《西岩赘语》

 

君子当官任职,不计难易,而志在必为,故动而成功。小人苟禄营私,择己便利而多所辟就,故用必败事。

            何坦《西畴老人常言·莅官》

 

勤能补拙才偏敏,廉不沽名品益高。

           —《小仓山房诗文集》

 

任大事,不觉难;作小事,不敢忽。

            申居郧《西岩赘语》

 

廉者必使民俭以丰财,才者必使民勤以厚利。举廉举才,必以丰财厚利为征。

          唐甄《潜书·考功》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

            —《史记·货殖列传》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

               —《国语·晋语一》

 

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

               —《六韬·发启》

 

鱼无水,则不可以生;人失足,必不可以步;国失民,亦不可以治

              北齐刘昼《刘子·贵农》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襄公十一年》

 

居官先厚民风,处事先求大体。

           金缨《格言联璧》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