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等一入秋,去抓水牛。
这里说的水牛,不是南方的那种能耕田种地的大牲畜,而是一种拇指般大小粗细的昆虫。这种昆虫受季节的影响颇大,只在刚一入秋时才会出现。它们一般都在地下生长,入秋的第一场透雨后,趁着潮湿的泥土钻出来。所以,每看到日历上到了立秋的节气,便盼着下大雨。我们那个地方的秋天,下大雨多在后半夜。早晨一醒,听到窗外沥沥的雨声,顿时睡意全消,赶忙从炕上一骨碌爬起来,胡乱套上衣服,拎上一只桶,抓过一把雨伞,便冲出了家门。
尽管我们那一带多山,但水牛的分布一般不在山上,因为那里的土层较薄,不适合水牛的生长。水牛一般大多出现在山洼或者河沟的边上,那些地方土层较厚,而且有水分和养分。
一只手拎着桶,另一只手撑着伞,低着头慢慢游走,专心致志地在草窝里寻找。忽然,看到一个通体呈棕黑色的、长着两条长长的触角和两个小小的钳子、用六条细腿在慌慌张张爬行的小东西,水牛!马上一阵惊喜,迅速抓起来放进桶里。抓水牛的时候,要用手指从上方伸过去,捏住它的脖子,不能抓它的身子,不然,它就会扭头过来,用两只钳子进行攻击,可以把手指钳破。就这样,一路走一路低着头在草窝里寻找,深一脚浅一脚走上三四个小时,走出去了很远,到了半晌,抓到上百只。等太阳一出来,水牛的翅膀变得干燥了,就会飞得不知踪影,最后不知落到什么地方去了,最终的结局是死掉了,尸体变成了蚂蚁的美餐。
水牛分雄雌,一般雄性的体型较大,爬行也较快,而雌性的体型较小,行动缓慢,肚子却又大又圆,里面是米黄色的卵。很多时候可以抓到正在交配的水牛,有时候还可以一下子抓到三只,一般都是两只雄性的在争斗,旁边有一只雌性的在等待。它们决计不会想到,争斗的结果却是成为我的瓮中之鳖。
水牛的寿命极短,抓回来后,绝大多数就已经死掉了。先把他们的翅膀去掉,然后,倒进一只铁锅里,放在火上干炒,要不停地翻搅,等炒上十多分钟后,往里洒一些盐水,继续翻炒,等炒得焦黄了,没有了一点水分,就可以出锅了。水牛吃起来非常香,大人和孩子都爱吃,感觉比现在的大饭店里做的任何高级菜肴都好吃,而且,可以说水牛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任何污染,是绝对的绿色食品。
对于抓水牛这样的乐事,只要在老家,又恰能赶上入秋的第一场透雨,我是绝对不会放过的。现在因为在外面工作不能经常回去,每到入秋后的第一场大雨,总是呆呆地望着那落下的雨水,感到十分遗憾。
虽然抓了很多年的水牛,但关于这些水牛的一些情况,如它的学名叫什么、是如何的一个生长过程等等,却是一概不知,总想有一天,找一个昆虫学家问问清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