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深山里的福音——福音谷(云南10-2 终结篇)

标签:
转载 |
http://s12/bmiddle/538a20d545d9d129e0c0b
27日的黎明黎光之行,可以算是真正的深山里的福音之旅。汽车在山路上盘旋前行,绿树掩映之中,一个十字架隐约可见,受《俗称白鹿书院》的影响,我想当然地认为那是一座天主教堂,没想到司机居然说那是基督教堂,他还说黎明村是傈僳族聚居地,他们一半以上的人信仰基督教。
实在是太令人意外了,不,是震惊!为如此的高山深谷、为如此的不为人知的民族、为如此的旅行途中、为深山里的福音。此时我才真正对王怡老师所说的“福音藏于深山”有了切实的体会,更是不由得想起“我若展开清晨的翅膀,飞到海极居住;就是在那里,你的手必引导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圣经》诗篇139:9-10)”
http://s1/bmiddle/538a20d545d9d17e4d550
黎明偶遇深山里的福音,使我在心中对傈僳族的福音史产生了深深的好奇,奇妙的是,回来分享了这段经历之后,竟有一位朋友给我找来了一本介绍傈僳族生活和信仰的书,深褐色的封面上,一座教堂矗立在繁花似锦的山坡,无比地庄严与荣耀,书的作者是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所的林茨,书的名字有着直击灵魂的超然美丽——《福音谷》。
从1996年到2001年,林茨曾5次前往云南怒江怒族傈僳族自治州,他说“我怎么会来到这片峡谷?没有一处名胜古迹,风景虽曰雄奇,却单调……为了起码的温饱,农民们须拚命似地奔波劳碌……靠原始的种植方式,获得他们生活的全部所需。”那么,在这里究竟是什么让作者梦萦魂绕呢?
林茨写道“是一种音响对我施加着影响”“这是聚集在一起的数百群众共同发出的号喊”“他们不是被挑选的,而是全体投入其中。”“事实却是,我亲耳听到的这些农民合唱所体现的美妙和独一无二,亲眼看到他们在歌唱时所表现的真挚和庄严,远远非我的语言所能表达,非我驾驭的文字所能形容。”
于是在这些男女农民“用未经训练的声带的最强音”唱出的结构宏伟、音色辉煌的圣歌与赞美诗中,作者的眼中涌出了泪水。
深山里的福音始于一位名叫阿夫甲的丽江传教士,在他的手绘《圣经》彩图中,傈僳人遇见了福音。而辛亥革命前后来到傈僳人聚居的滇西的英国传教士詹姆士·傅里叶,则是给傈僳传福音的第一位外国传教士,也是编译傈僳文《圣经》的倡导者。但是,最终完成傈僳文《圣经》和《颂主歌曲集》的却是美国牧师阿兰·库克牧师。库克于1918年来到中国,1922年正式到傈僳人聚居的乡间工作,他和妻子的足迹遍及云南几乎所有傈僳人居住的地区,翻译《圣经》、牧养信徒、教傈僳人种菜、为傈僳人看病……到1947年离开中国,库克在云南度过了近30年,而他的妻子与及养子都长眠于怒江大峡谷的底吾里村。
于是,这里便成了是福音谷。在这里,人们住着简陋如窝棚般的屋子,却把教堂建成最好的房子。在礼拜的日子,人们换上干净的衣服,背着厚厚的傈僳文《圣经》和《颂主歌曲集》,顾不得洗净脚上的泥土,从四面八方涌向教堂,他们风度翩翩、气度非凡、神情敬虔,从书中的描述我可以想见,这福音谷中礼拜人群的壮观应该一点儿也不亚于我在新加坡所见的情境。
《哈里路亚》的歌声在山谷中回荡,傈僳人,虽然刀耕火种、生活贫困,但他们却让过着富裕生活的都市人觉得自己一贫如洗,他们是一群最幸福的人,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悲苦、厌倦、猥琐或愚钝,相反,却是满面春风、神采飞扬。他们是明朗的、闲静、纯真的、优雅的、美丽的,他们是“澄明与欢愉”的。
福音谷,在它的怀抱里,你可以尽享那来自天上圣洁无比的爱!
从黎明回来,我在丽江古镇的“两只猫咖啡馆”,读到了一本介绍美籍奥地利探险家洛克的书《寻找天堂》,从书中了解到,不仅在傈僳人聚居地,就是在藏传佛教统治下的藏区——香格里拉地区,也有福音的山谷,是中外传教士们的鲜血换来了飘荡在深山峡谷、彩云之南的赞美的歌声。
http://s14/bmiddle/538a20d545d9d268df29d
《福音谷》封面
http://s14/bmiddle/538a20d545d9d2b1195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