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站桩小结 附二  三心并站桩

(2009-10-22 23:39:18)
标签:

养生站桩

三心并站庄

    首先对混元整体理论创始人、以造福人类为宗旨的伟大的人类文化传播者、本文的作者——庞明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

      三心并站庄是智能气功的基本功,静多动少,说它是动功也可,说它是静功也可,以往我们是把它放在动功里讲授的,现在把它放在静功里讲授,并未改变这一功法的性质,只是为了照顾静功体系——站功、坐功、卧功——完备而已。

 

            Ⅰ、三心并站庄功法

 

总口诀是:   七窍闭合鼻撩天,踩气两手在穴边,

              三心并合心念处,身轻气爽笑开颜。

 

            一、姿势要求

 

            (一)预备式

 

            1.两足并拢,周身中正,两手自然下垂。目视远方天地交界处,两眼轻轻闭合,目光回收。口微闭,用鼻作自然呼吸,意念中鼻与顶部通天穴相连。(图5-1)

 

            2.两脚踩气分开。两足跟不动,两足尖外撇成90°,再以两足尖为轴,两足跟各外撇90°,呈后“八”字形。如此动作后,气即贯至两腿外侧阳经中。由于足内扣,足三阴经自然放松,故能加强经脉之阴升阳降的功能。此动作旧称踩气。

 

            (二)起式

 

            足呈后“八”字形,动作、意念均与捧气贯顶法起式相同。   

 

            按捧气贯顶法起式微动作,做到两掌在头顶上方相合。沿头正前方下降至胸前呈合十手。(图5-2至图5-9)

 

            (三)身形要求

 

            1.两臂下落;两手掌根分开,十指尖相接,掌心内含;呈半个球状,置于腹前;掌心对肚脐。屈膝微下蹲,膝不过足尖。大腿根部空虚,腰部命门向后突,臀部呈似坐非坐。(图5-10、5-11)站庄姿势的高低依练功者的体质而定。

 

            2.头部中正,虚凌向上,似悬空中。目似垂帘,含光默默,目光随眼睑闭合而内收,与意念合而为一。舌抵上颚,展眉落腮,似笑非笑。含胸,将胸骨柄与两乳头之间的三角地带放松;拔背,大椎穴向上领直通百会,使脊骨伸直,同时,两肩胛骨自然放松下沉,以使胸腔开扩,胸背放松。松肩空腋,肘坠而悬。坐腕,含掌,舒指。松腰,腰椎及其韧带、腰两侧肌肉等都放松,逐步改变腰部的自然弯曲状态。松胯,包括髋关节和骶髂关节的放松。尾闾下垂指向地面,要求是以两足跟联机为一边,向后划一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的中心即为尾闾的指地点。调裆提会阴。松膝,轻轻内扣,稍向前屈;髌骨有微微上提之意。踝放松,足平铺。按以上姿势站约半小时,时间长更好。

 

            (四)收式

 

            百会上顶,身体慢慢直立,两脚踩气并拢(按预备式踩气的逆动作)。双手转指端向上,胸前合十;继续上举至头顶上方,意想举向天顶。两手分开,转掌心向前,沿天边向两侧下落与肩平;逐渐转掌心向上,向体前合拢,与肩等宽。掌臂微微内收,掌指(同时用意念)回照印堂穴;尔后,屈臂下落,两肘回抽,两掌指端指向第六、七肋间,用中指端向大包穴贯气。尔后,两臂向后伸出,向两侧外展,展至两侧时,转掌腕使两掌心斜相对,向体前合拢。双手重迭放在肚脐上(男左手在下,女右手在下),

             (图5-12至5-15)揉腹,左右各转9周,温养片刻。两手分开,置体侧自然下垂,两眼慢慢睁开。

 

            二、意念活动

 

            本庄法多守下丹田(脐部),方法是意念从周身各部向丹田集中,顶心向下,脚心向上,手心向内,  “三心”向丹田并合。 

            “三心并”即由此得名。初学功者,意念顶心、脚心、手心可以分别逐个向丹田并。向丹田并合后,意念即可放开,安静、放松地站庄。当意念从丹田游离时,再重新向丹田并合。

 

            三、功效

 

     本庄法发动真气快,富力强身作用明显。很快即可出现身体微晃动或微颤,身有热感,两手之间出现吸力与张力,有难以外分与内合之感。此庄法不仅适于病人锻炼,而且是武功基本功,是练动功松腰胯、松尾闾的捷法。站此庄只要姿势正确,不会出现自发动作。微晃或微颤是身体放松的表现,与自发功不可同日语。但要注意:切不可把意念专注在“晃”、“颤”上,否则也会因意念的强化作用而呈现自发动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