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在汉字中的表现

(2008-05-05 20:41:01)
标签:

文化

分类: 有辱斯文

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在汉字中的表现

(说明:本文是从网上期刊数据库下载,中多有无法复制的地方及乱码,因此尚须对照杂志补缺。)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其产生、发展变化直至整个符号系统定型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受制约的因素很多,其中既有超文化性的,也有文化性的。超文化因素超越了语言、民族、心理、习惯等文化因素之上,反映的是各种文字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文化因素则使得各种文字表现出不同的特质。思维方式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其思维方式也不相同。思维方式的差别影响了科技、制度、行为习惯等各个文化侧面,使它们各具民族性特征。文字属于制度文化,自然受其制约和影响。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个民族的文字去探视这个民族与别的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研究表明,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具有这些基本特征:整体性、直观性、意象性、模糊性。这些特征都能从汉字的类型、性质、构造方式、发展演变、形义关系等方面得到印证。

传统思维方式的第一个特征是整体性

西方人和中国人思维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一个是散式思维,一个是整体性思维。散式思维倾向于对组成整体的各部分、各元素进行细致的具体的概念分析,而整体思维则倾向于对对象的功能作整体把握,对组成整体的元素却要轻视得多。因此西医将人体划分成多个系统,并为各个器官的功能制定出标准值,而中医则注重的是全身的调理、养气。表现在文字的发展演变上,尽管东西方文字都经历了音节文字阶段,但西方人* 希腊人, 早在公元前一千年就对音节文字进行了改造,对组成语言的要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直至分析到语言的最小单位———音素,并且离析为辅音、元音、半元音,归纳出了音素系统,从而使西方文字走上了音素文字的道路。而汉字却一直停留在音节文字阶段,基本上是一个音节表达一个意思,用一个符号记录,形成一个个形音义俱全的完整的结合体。这些结合体都是要作为整体去把握的语音单位,一笔一划拆开来没有任何意义。先民重视文字的整体表意功能还可以从前人所分析出的汉字的构造方法“六书”产生的先后顺序得到证明。“六书”实际为“四体二用”,即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才是汉字的构造方法,假借和转注是用字方法。这四种造字方法的产生是有先后顺序的,首先产生的是象形,“形不可象,则属诸事,事不可指,则属诸意,意不可会,则属诸声,声则无不谐矣。”也就是说汉字经历了由象形到指事,再由指事到会意,再由会意到形声这么一个过程。之所以不断地产生新的造字方法,就是对汉字整体表意功能的不断追求,每一种新的造字方法的产生,都是对前一种方法的革命。这四个阶段实际上是汉字整体表意功能上的不断超越、替代的过程。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先民重视的不是对已有的造字方法进行革新,不是对现有的内部组成元素进行变革,而是认为一种方法落后了,不能适应新的概念表达了,便抛弃它,再去寻求另一种更好的方法,一直到形声字。因为形声字声符与字的读音相关,意符与意义相关,表意功能最优秀,“声无不谐矣”,所以汉字就没有再寻求另外的造字方法。与重视整体表意功能相反,先民对组成汉字整体的元素却要轻视得多。组成汉字的元素即汉字的字符。汉字的字符有三类:记号、意符、音符。"其中记号所占比例极小,绝大部分用的是意符和音符。但是,汉字用意符却没有完整的科学的意符系统。许慎《说文解字》建立的540部可算是第一个意符系统,但是问题多多,既不实用也不严密,这已为许多学者所论及;之后的字典辞书也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各种辞书分部都不尽相同。另外,同一个意义却(此处缺一段)

整体性思维虽然不注重对组成部分、组成元素进行理性的概念分析,但注重各部分各元

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古人认为不但自然界万事万物之间联系紧密,而且社会人事与自然现象

也相对应,把人和自然界看成是一个相互独立但又紧密联系、互相感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的整体系统,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于是就有“天上掉下一颗星,地上死了一个人”的说法。表现在文字的起源上,则认为文字是仓颉“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受自然界及人自身的启发而创制的。表现在字义引申上,就是把本是表示人的概念引申扩展到自然界,人、物通指,如“颠”,本义为人的头顶,引申为动物的头顶或山之顶;“天”,本也是指人的头顶,引申为地面的上空或天神;“性”,本指人的本性,引申为事物的性状、特点;“耳”,本为人耳,引申为物体两旁用来提举的东西,如桶耳、罐耳;“舌”,本义为人口中之舌,引申为动物之舌或像舌一样的东西,如帽舌、火舌;“目”,本为人眼睛,引申为像眼目一样的东西,如“纲举目张”之目;如此等等。从这些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认为天人一体,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认为两者具有同一律。这些都是整体性思维的表征。

传统思维方式的第二个特征是直观性和意象性

直观性思维和意象性思维是一种思维的两个阶段,本质上同属于一种思维,即感性思

维。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要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概念,不同的是直观性思维在对对象的表达时

完全是凭借直接的观察,表达的只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的概念,直接观察不到时,思维就不能进行;意象性思维是直观性思维的发展,它把具体形象与抽象意义相结合,能表达比较抽象的概念。在上古时代,人们的思维还不发达,不能进行复杂的理性思维,还只能依靠较简单的直观思维,凭对事物的直接观察来认识世界,这是人类思维最原始最初级的阶段。表现在文字的创制上,就是只能对事物的感性形象作简单的粗线条的或特征性的描绘,通过所描绘的具体形象来表示词义。这是古代各种象形文字的共同特征。汉字也不例外,“六书”中“象形”字都是这种思维的产物,“日”“牛”“山”等表示具体事物的词,都是人们通过观察再画出物体的全貌或特征来表义的。象形字最能体现直观性思维。许慎说象形是“画成其物,随体诘屈”,就是说通过直接观察把具体事物用弯曲的线条画下来。象形是汉字的基础,“四体”中其它三体都离不开象形这块基石。

直观性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意象性思维。与直观性思维相比,意象性思维已不局限于

所要表达的概念必须是实体事物,它已具有了一定的概括能力,有一定的理性成分,是感性思维更高的一个层次。表现在汉字里,就是用具体的形象表达较为抽象的概念。比如“牧”,从牛从攵会意,表示放牧之意,尽管意符为“牛”,但并不只有牧牛才叫“牧”,凡是放牧牛、马、羊、猪都可叫“牧”,只不过在造字时人们以具体的牛概括了所有的家畜,以手持鞭子牧牛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的放牧家畜之义。又如“集”字,甲骨文中木之上是三个“隹# 鸟$ ”,表示很多鸟聚集在树上,但并不只有鸟聚集在一起才叫“集”,人或其它东西聚在一起都可叫“集”,人们只是用群鸟# 三个即表示多$ 聚集于树上这个具体的形象来表示较为抽象的聚集这个概念。再如“逐”,甲骨文从豕从止,象人追豕之形,但并不只有追豕才叫“逐”,凡是追逐野兽都可叫逐,人们只是用具体的豕代表抽象的“野兽”这个概念。许多会意字、指事字就是这种思维的产物。会意字如以上举的“牧”“集”“逐”。指事字如“上”“下”“中”等。甲骨文中,画一横线或弧线,再画一点,一点在上面即表示“上”,在下面即表示“下”;画一圆圈或方格,中间画一竖即是“中间”。这种表达概念的方法,这种意象性思维,尽管不像直观性思维那样可以“直击”所要表达的对象,而需要联想和想象,但它仍还是要借助于形象,仍没有脱离感性思维范畴。汉字之所以是表意文字,就是因为这些具体可感的形体在很大程度上直观地表达了字的含义。因此,作为形、音、义结合体,许多汉字能“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我们可直接从其形体了解其意义,至少可以通过形符了解其意义类别,而不必像拼音文字那样,中间要经过读音这个环节。

传统思维的第三个特征是模糊性

这是不用精细的概念进行理性分析的整体性思维以及直观性思维和意象性思维所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上述思维方式也要依靠概念进行,但其概念往往只是“粗陈大概”,显得模糊

不清,此概念与彼概念之间甚至缺乏泾渭分明的界限。比如,许慎给指事字下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这个定义就模棱两可,没有准确揭示指事字的内涵。故清·王筠说:“视而可识则近于象形,察而见意则近于会意。”#这话颇中其要害。“指事”概念的模糊使得一部分字在六书的归属问题上模棱两可,以至于聚讼纷纭。如齐、飞,许慎认为是象形,王筠认为是指事;高,许慎认为是会意,王筠认为是指事。$先民的模糊性思维及其结果可见一斑。杂乱、无序是模糊的孪生姐妹。表现在文字的构造上,一是意符的使用混淆了概念# 事物$ 的类别,比如“豸”们却都用“虫”作形符。二是结构上往往无一定之规,两个字符调换一下位置有时仍是同一个喻,没有人能说出为什么,能给它们理出一个清楚的头绪,能不能调换只能凭借记忆。模糊性思维在汉字中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字形表义的模糊性。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意义是通过形体表现出来的,但这个形体表现出来的意义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其一,汉字使用意符,但意符只是表示字义的意义类别,并不能确切地表示词义,我们不能根据某个字从木或从水就能准确判定它的意义;声旁也有义,但表示的只是这个声旁的核心义或说基本义,我们也不能根据它判定这个字的准确含义。其二,对于同一个形体,不同的认识主体可能会得出不同的意义。比如“莫”,它是“暮”的初文,用日在草中表示傍晚之义,可对于一个不认识该字的人来说,面对“日在草中”这样的形体,他可能认为草中之日是早晨之日,从而得出“暮”是早晨之义,早晨日不也是在草中么# 同样,古文“朝”是用农历下半月日出草中下弦月尚可见这样的景象来直观地表示清晨这个意义的,可是在农历上半月也有那么几天,日落草中时上弦月就已经升起在天空了,古文字中“月”字是没有上下弦之分的,一个知道一月之中有两次不同时间的日月同辉景象的人也可能认为这个“朝”表示的是傍晚之义。当然,一个字的本义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需要其它的语言材料证明。可当其它的语言材料暂时没有或不足以证明其本义时,分析其形体就成了唯一的途径了;分析字形是探求汉字本义必不可少的步骤。为什么“莫”就表示傍晚,“朝”就表示早晨,从文字的发生角度或许好解释,但在通过字形表义这一点上的模糊性却是显而易见的。这恐怕也是迄今为止,一些没有被确认的甲骨文字$ 包括组成部分%成了黄山上的石头,导游说是什么就像什么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字中所表现的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远不止上述这些。比如,在使用假借字又节制假借字、发展演变过程中繁化与简化交互作用、结构的平衡对称、字义引申过程中的“反训”现象等

方面表现出来的辩证性思维特征,字义引申过程中由己及物所表现出来的主体内向性思维特

征等。总而言之,在汉字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储存了大量的有关我们本民族的文化信息,

它们或明或暗地存在,都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发现、认识。立足于汉字本身,研究其文化性因素,对于建立汉字文化学,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 参考文献’

!蒙培元( 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 )’ ,载( 哲学研究( "*++,!;盖世梅( 反思思维方式( & )’ ,

戴( 南方周末( "***,,,-.(

"郑樵( 通志( &/’(

#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 &/’ ,商务印书馆,"*++(

$董仲舒( 春秋繁露( &/’ ,转引自苏新春( 汉字文化引论( &/’*+ 页(

% ( 春秋元命苞( &/’ (

&’( ( 说文解字·叙( &/’(

) ( 说文释例( &/’(

*分见于( 说文解字、( 说文释例&/’(

+,- ( 尔雅·释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蓄势与豹尾
后一篇:四川大地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