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唱和廿余载 留得一江诗情

(2012-04-24 13:15:46)
标签:

李胜军

武胜

三人行

周苍林

冯林

文化

唱和廿余载 留得一江诗情

——李胜军、冯林、周苍林《三人行》诗选印象

 

诗友二十余载,以一部诗集的唱和来纪念,当是一桩佳话。这部源于嘉陵江畔的《三人行》,既是李胜军、冯林、周苍林三位诗友友谊的见证,恐怕也是武胜诗坛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某个方面的记忆和缩影。

李胜军的诗作,印象中是第一次拜读。这本集子里选编的,多是精短隽永之作,抒情至深,又不失哲理韵味,可见诗人情感奔放又勤于思考。周苍林在一篇短文里,写到过李胜军,云当年在板桥时,每每去县城,都在李胜军家落脚,自然也是李胜军办“招待”。后来周苍林与冯林都调到县城工作,仍然动不动敲李胜军“竹杠”……行文间,除了三人友情深厚呈现眼前,也可猜想,李胜军必是一“豪爽之士”。然而,读李胜军的诗作,却多温婉柔情,《爱的历程》《蜜月之光》等,根本就是“春情萌动”之作嘛。看看,“最是那初次的邂逅/一汪秋水的清波/漾起我情感的涟漪/如羽的红裙/飘灼我爱的心窝”“靠岸以后/所有的日子浸透了蜜”,实在是从少年情怀,到初婚甜蜜的抒怀。而《弹花匠》《关于树》《杂感录》等则富于哲思。如“为撑起一个家/你默默地低下头/手伸向大地/四面求索”(《关于树·根》)涵至家庭、人伦,思考至深。

这部集子里,冯林的作品,依然延续了他华丽铺排、朗朗上口的诗风。犹记当年在《武胜文艺》上读到他的《致阿玲》一诗,铺排张扬的文字哒哒而来,只觉气势滂薄,热浪滚滚。那热浪,是诗人不可抑制的深情。时,我正在武胜县中心中学念书,与同学组织文学社,出版油印社刊《江风》,也是一腔诗情,对嘉陵江那一江清流,江边神秘的芦苇丛也充满神往,冯林的诗作,因此得我喜爱。冯林前年出版的诗集《伫立风中》,选了很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相当一部分,正是我在中心念书期间所作,勾起我对中心古镇生活的记忆。惜当年不知无逸街28号,没有相识相交。2011年春节,和周苍林、冯林在武胜县城喝茶聊天,他亦赠我新书,才得相识。《三人行》中作品《我们武胜》《五月初五祭屈原》等,尤其适合朗诵。冯林的才情,倒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实为幸事。

与周苍林相识甚早,多年来我敬其为师。他的作品拜读甚多,从当年的《一树歌唱的叶子》,到后来的《淌过心灵的河流》,及至《三人行》,可以说见证了他多样的才华挥洒。当年的抒情诗人,一直没有放下笔,而且一再拓宽自己的视野和题材。在《淌过心灵的河流》一书中,他的讽刺小品文给我极深的印象,而《三人行》中选编的讽刺诗,如《镜头人生》《变脸》《一种祭祀》等,则更让我吃惊和钦佩。对官员、商人、名人,及至普通人群的“百态人生”,有着深入观察和讥讽。这或者得益于他多年做记者的经验和思考。从上世八十年代的文学浪潮,到后来滚滚的商业潮,以至今日官场腐败横行,商界道德沦丧,做人之底线失守。如果失却一双锐眼的观察,一支利笔的针砭,清高孤傲的诗人或者也只能随波逐流。这些作品的存在,呈现了诗人的清醒和洁身自好。

我本诗才有限,又放弃作诗多年,原无资格对家乡前辈们的大作说三道四。但看到这册凝聚了三位武胜诗人友谊的诗集,难免又回忆起当年的梦想和热情,回忆起二十多年武胜诗坛的点滴。正如见证三人友情,又一直对他们创作给予关怀和鼓励的童光辉先生在序文中所言,“他们和我一样,都是喝嘉陵江水长大的……”淡淡一句,尽是家乡深情。因此,我们一脉相承。而周苍林在给我的信里,也再三强调,说这部集子更多是友谊的见证。想,既是一段诗坛佳话,我以粗笨的文笔聊上几句,亦可分享一点快乐。

2012-4-24 成都,锦江之畔

http://s10/middle/5626a7b2gbe65df3a4259&690留得一江诗情" TITLE="唱和廿余载 留得一江诗情" />


2012/5/13《川东周末》http://125.66.2.76/epaper/cdds/html/2012/05/13/cdds03/cdds03_44.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