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逍遥安逸 成都最具仙气的生活史

(2012-04-09 10:11:05)
标签:

花蕊夫人

道教

花间词派

成都人

青羊宫

文化

  逍遥安逸 成都最具仙气的生活史
  杨不易/文
  
  在成都地下出土的陶俑里,基本上没有西安那样的兵马俑,它们都喜笑颜开、歌舞升平,画像砖上也是车马出游、田田荷塘,远郊外某个出土的小小汉代夫妻墓里,也是明月铛这样的流行饰品……而文学史上最奢糜的流派——花间词派,最主流的阵营也在成都。这是一个史上最具仙气的城市,他们一直生活在逍遥安逸中,一直具有最豁达的消费观。因为,这里是逍遥仙气的道教发源地。
  
  道教发源的前后时期:
  从地下挖出来的富饶眼花缭乱
  2010年夏天的某个黄昏,在成都北郊青白江的一片荒芜之地,考古队员正在清理一座西汉时期的夫妻墓。轻轻拂去细沙,一对晶莹剔透的“明月铛”出现在2000年后的暮色中。“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铛”, “明月铛”相当于现代的耳环。这只是一座地处远郊的小型夫妻墓,也许他们只是一对普通的村夫民妇,却拥有西汉时期女性最流行的饰品。
  收藏家马未都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成都从地下出土的人物塑像上都是喜笑颜开的说唱歌舞俑,而中原地区却多是兵马俑。原因是中原多战争,成都则一直生活在安逸和富足之中。他们不需要武器,只要夜夜笙歌。同样是在远郊的那一片汉墓群,出土了十余块画像砖。这些记录了当时生活场景的画像砖中,只有少许几块跟军队有关,但那是胡人的仪仗队,表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剩下的几块,要么是小夫妻乘坐马车出游,要么是荷塘里田田荷叶下嬉戏的游鱼……在大邑一个汉墓里,干脆出土了一个展示享受生活的“夫妻合抱俑”!汉代前后的成都,到底是怎样的一派富足和仙风道骨?
  道教的正式创立,正是在这个时期的东汉顺帝时期(126—144年)。彼时,张陵(张天师)在今天的成都大邑县鹤鸣山创立了五斗米道(天师道),并利用当时腐败的政治局面,发展川西少数民族百姓入教。但事实上,早在东汉之前,就有许多高人如李八百、严君平、费长房等隐居在成都——这是一个有别于中原,有着闲逸气质的世外桃源,于修仙最好不过。这些高逸之士后来都被纳入道教的仙真之中。张天师正是这些隐居修仙的后来者之一。他们为成都最终成为道教发源地营造了最好的人文气氛——修仙!一时间,无论百姓还是官员,都纷纷入道。
  成都人当然不能修炼成仙,但他们逐渐养成了一种仙家的气质,也就是过逍遥而安逸的生活,并具备豁达的消费观。很多在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印证了这一点,上面充满酿酒、织锦和繁忙的城市交通景象,甚至奢靡享受的宴饮、歌舞、野合等场景。但是,只有富裕者才可能在消费上“豁达”,敢花钱敢享受。2000年前左右的成都,有这样的底气!“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建城于周朝古蜀王开明九世的成都,发展到汉代,已经是与洛阳、长安等并列的汉代五大都会城市之一,人口数量仅次于长安。在张天师创立道教之前的西汉,成都就以蜀锦而驰名天下,夺得“锦城”的美誉。直到现在,蜀锦也堪称奢侈品。至于当时成都的富人,最让人熟悉的莫过于卓文君的老爹卓王孙,这个家伙在临邛地区(今天成都邛崃、蒲江一带)遍开炼铁厂,产业极为宏大,富可敌国,家僮就达八百人。而在《史记·司马相如传》中还轻轻带过一笔:“临邛中多富人!”富到什么程度?看看卓王孙家就知道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尊奉逍遥的道教文化与成都人的安逸气质迅速结合在一起。道教教义和成都世俗生活相互影响,最终的结果,便是道教遍传天下,成都人的生活观和消费观愈加豁达。
  
  道教最盛行的五代时期:
  奢侈风生生出了个“花间词派”
  到了唐代,由于李唐王朝尊奉老子李耳为宗亲,因此道教得到政府的支持而在全国迅速发展。作用道教中心地区的成都更不例外。后来,唐玄宗逃难跑到成都将道士奉为座上宾。唐僖宗逃难到成都,干脆住在玄中观(青羊宫)中,并设灵宝道场,求得一个玉砖:“太上平中和灾”,意思是说他的本家宗亲太上老君会帮他打败义军重回长安。这对唐僖宗无疑是个上上签,因此如愿还朝后更是大力支持成都的道教发展。
  有了唐代的铺垫,到了中原混战的五代十国时期,桃花源般的成都就成了全国道教活动的中心地区。道教文化中避世的逍遥安逸气质,也在成都人身上发挥到了极致。
  更替频繁而混乱的“五代十国”中,有两个设在成都的政权,即前蜀和后蜀。虽然在正统历史上,前蜀和后蜀均被称为割据势力,但他们远离混战的中原,把成都治理得十分安定,自己也过得逍遥自在。
  前蜀的王建尊奉道教,上至君王下至臣民都十分崇尚。但他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却是十分的享乐。王建设了雅乐、俗乐二部,甚至把乐营升为教坊使,大力发展流行音乐。这在他的墓里有所体现。王建墓里的棺床四周,刻了24幅乐舞石雕,其表演编制和配器堪称一个交响乐团。可见王建当年过得十分享受。而其儿子王衍则把这个又进了一步。这个著名的“花花公子”和“帝二代”,会弹琴唱歌,还会写艳词,有事没事就把大臣们聚在一起喝酒看戏,或者干脆“自执板唱《霓裳羽衣》及《后庭花》、《思越人》之曲。”在中原刀兵不断的大环境下,这帮君臣还能过得如此悠哉,没几分敢花钱敢享受的“仙家气儿”,还真不成。
  后蜀存在的历史仅仅31年,但却给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最奢侈最浪漫的流派——花间词派。花间词派始于温庭筠,盛于五代时的西蜀,由五代赵崇祚撰的《花间词》而得名。《花间词》里的词作者,多为成都人或者生活在成都的人。因为在整个后唐五代十国,成都人都生活在浮艳的享受之乐中。
  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引领了这股奢侈之风,连尿壶都以七宝装成。孟昶写过一首词:“冰肌玉骨,正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这是献给他的宠妃花蕊夫人的。是说一天晚上,二人在他的水晶殿避暑调情的销魂情状。这个水晶殿乃是“精装别墅”,三间大殿都用楠木为柱,沉香作栋,珊瑚嵌窗,碧玉为户,墙壁用琉璃镶嵌,并放置夜明珠作为照明,床上则是冰簟和玉枕……盛夏时节,就是他和花蕊夫人良宵之时。除了享受,孟昶和花蕊夫人都爱填写艳词调情,带动臣下文人欧阳迥等作艳词成风。后来,花蕊夫人还出了一本艳词集——《宫词》,由花间词代表人物欧阳迥作序并全国发行。由此可见当时成都的浮华享乐的生活风气。
  但花间词的盛行,除了享受生活风气的养成外,跟彼时成都盛行的道教文化的浸染却大有关系。正如李白向往神仙生活和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一样,花间词派对此一脉相承。这种思想正是来自道教文化,因此花间词常用的词牌如清平乐、天仙子等多含着道教文化的意蕴,词中更是经常用神仙的典故和仙化意象,浮华艳丽之余也不乏空灵和飘缈……在被道教文化深深浸润的成都,一切浑然天成。
  
  仙气的消费观才是奢侈的:
  史上成都 一直都是逍遥派
  考古人员曾在新津发现一个汉代的地灶的遗迹,这个灶砌在野外(旁边没有房屋遗迹),有人猜测是汉代人踏青野炊留下的。可以想象,2000年前的成都人跟现在的成都人一样,到了春天就心花怒放,看桃花赏梨花在山坡上弄烧烤,且歌且酒不亦乐乎。
  事实上,今天成都人逍遥闲逸的生活态度,仍然与道教文化紧密相连。地处市中心的青羊宫号称川西第一道观,是为道教圣地。而从唐代至今,成都每年春天在青羊宫举行花会,场面盛大花团簇锦,热闹非常。这是一个神仙聚会、老君传道的地方,但同时也是老百姓享受生活的地方。道教文化与成都人的生活相互浸染和影响,并且融为一体。而到了夏天,成都人则喜欢去附近的另一个道教圣地青城山避暑,每天流连在幽静的山林和二王庙等道观中,如同到邻居家串门也一样熟络。而这种到圣山避暑的举动中,则含有修炼养生的意识,这种意识本身也来自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中的茶文化,也在成都人的生活中发挥到了极致。从三国时起,在山上修炼的道士们除了炼丹,还流行搞“仙翁种茶”,并饮茶成风,据说饮茶有助于养生而健康长寿,熬到一定时候就能羽化成仙。这是道家的一种修炼之道。这种风气传到成都民间,延续至今。
  对于繁忙的现代都市人来说,每天泡茶馆摆闲龙门阵,春天郊外赏花夏天进山避暑,都是“奢侈”的生活方式,是一种避世的仙家气质。无论收入多少,无论生活多么繁忙,成都人都要过逍遥派的日子。
  不可否认,在道教的道义中一直倡导着俭朴不奢侈的生活态度,但其逍遥安逸的仙家气质浸润到民间世俗生活之后,就成了一种豁达的消费观。奢侈并不是花大钱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不是在尿壶上嵌上红宝石,而是豁达自在的消费观念——在能力范围之内,买最钟爱的那一款。这就是成都人对奢侈品消费的态度。
  2011-7-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