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围观和质疑 有助慈善公益透明和专业

(2012-01-06 14:00:26)
标签:

郭美美

中国

免费午餐

微博

慈善机构

杂谈

1月4日,微博加V用户“微博天下”发微博称,公益活动“免费午餐”涉嫌“洗钱”,相关部门已对其调查。当晚,“微博天下”因发布消息不实,账号被注销。昨日,该微博已被删除,发文者“微博天下”总编辑王甘霖公开道歉。道歉内容为:“发布‘免费午餐’涉嫌洗钱一事,因无确切证据,已予以删除,给各位博友和相关部门造成的不便之处,特表歉意。”并称该消息是他和朋友一块吃饭时听到的。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免费午餐”基金管委会主任肖隆君称,目前“免费午餐”团队正在作证据保全,准备用法律手段来捍卫权益。

 http://s13/middle/5626a7b2xb5d610c6c19c&690有助慈善公益透明和专业" TITLE="围观和质疑 有助慈善公益透明和专业" />

围观和质疑 有助慈善公益透明和专业

越是自称高尚的东西,越是容易引来怀疑。这并非惟恐天下不乱,而是对人性趋利的清醒认识。因此,如“免费午餐”这样的好东西,被人暗中猜测,并不是什么怪事。只要是有证据的质疑和围观,对中国慈善业,尤其是民间慈善业的发展都是一剂良药。而“免费午餐”声称将用法律手段捍卫权益的做法,也可能为中国民间慈善的透明运作提供范本。
在过去的一年中,以“郭美美事件”为发端部分,官方慈善机构遭到广泛质疑和不信任,甚至有人哀叹中国慈善从此走入低谷。对慈善机构不信任,不愿意向需要帮助的人献爱心捐款捐物,这绝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心态。它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的人心变冷。而这种逆势之下,“微博打拐”“免费午餐”等民间慈善项目的兴起,让人们看到了光亮,体味到了温暖。但诚如前面之言——越是自称高尚的东西,越是容易引来怀疑。风言风语,甚至谣言都理所当然地出笼。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免费午餐”基金管委会主任肖隆君曾认为:“公众对慈善项目的关注,有一个周期性,对‘免费午餐’有了初步的信任后,接下来需要一个‘观察期’”。这些质疑和传闻,正是“观察期”的必然产物。但是,没有证据的质疑等同于谣言,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事实上,“免费午餐”一直依靠志愿者团队参与,依靠微博公开信息来保持透明。这种极不专业的行为,本来就难以保证系统而真实的“透明和公开”,也容易给人以口实。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也相信那些公益项目善良而高尚的初衷,但是,当激情和热情之后,当捐赠款项金额越来越巨大,项目规模越来越大,该用什么来保证这个项目的公正运行?如何保证参与者的人性贪欲不被诱发?款项收支又如何有效地得到监督?甚至防止被部分人裹挟更多目的?如果这些不能保证,任何一个承载了众多爱心的公益项目都难以长久有效地运作,更不能保证不出“大事”。显然,人品是靠不住的,良心和激情更是靠不住的。只有专业的有效制度才能让人们的爱心踏实。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社会组织约44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4.3万个,基金会2600多个,还有300万未登记的社会组织。这些公益组织正在弥补官方慈善机构的不足,为社会带来希望、光明和温暖。但是,如果缺乏专业的运作程序和监督机制,“郭美美事件”难免不重演。
所以,“洗钱谣言事件”对一直保持着高尚无瑕形象的“免费午餐”不是一件坏事。而“免费午餐”方面表示将通过法律手段维权的态度,更是应该得到欢迎。公开透明地亮出证据,这正是处于低谷中的中国慈善业最需要的,也是在2011年的“倒彩”之后,善良和爱心重新找到依靠的惟一通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