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位。《阿长与〈山海经〉》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所以,这个题目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呢,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对于以上的说法,仔细思量,深以为不妥。
鲁迅先生在行文之初已经交代,“长妈妈”是母亲和许多别的人对她客气的称呼,而“我”平时则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只在憎恶她的时候才叫她“阿长”。本文中,也确实只有两处出现了长妈妈这个称呼,一是在母亲暗示阿长注意睡相,不要挤占儿子睡觉的地方时——“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二是在文章最后,鲁迅表达对阿长的追忆和悼念时——“我的保姆,长妈妈也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三十年了罢。”其他通篇都以“阿长”称之。很明显,在当时,鲁迅是不叫阿长为长妈妈的,因此,文题中不出现“长妈妈”这个称呼也就无可生疑了。然而,我们在《朝花夕拾》的其他文章中,却发现鲁迅常常用“长妈妈”这个称呼,而不是“阿长”。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物》中:“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狗猫鼠》中也有:“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也许是以为我等得太苦了罢,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这即刻使我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她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这不同的称呼奥秘究竟是什么呢?果真如“教师用书”所言么?
我们再来看理由之三: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因为鲁迅写作本文时已经46岁了,所以可以不叫她“妈妈”而应该叫她“阿长”,这是什么道理?莫非鲁迅到70岁时写作(当然,令人惋惜的是,鲁迅先生未能如此高寿)就该叫她“小长”不成?我们只知道,即使我们活到了一百岁,叫自己的长辈(无论是否健在)依旧不会直呼他的名字。所以这个理由显然是可笑的。说“阿”字有亲昵的意味,这也明显与“阿长”是“母亲和一些人客气的称呼”“我在憎恶她的时候才叫”相违背,况且,理由一中说“阿长”用的是“抑笔”,以示对她的讨厌、不佩服,怎么在这里反而成了亲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