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遥参坊
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石坊为四柱门式,宽9米,高5.8米,四石柱均有石座,柱下部施滚墩石,上部有门楣、额板、回纹雀替。额板上题“遥参亭”,落款“乾隆三十五年”。

岱庙坊
清康熙十一年(1672)山东布政使施天裔主持建造。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宽9.8米,进深3米,通高11.3米。四柱南北抱鼓石上各有巨狮蹲列,周围都有幼狮攀耍,姿态各异,引人入胜。

石枋上部为歇山顶,正脊两端施高大螭吻,中立宝瓶
石坊中柱阳阴两面均有刻联,南联是"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联是"为众岳之统宗,万国具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操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

正阳门
是岱庙的正门,始建于宋,时称太岳门,明代称岳庙门、岱庙门,清代称正阳门延续至今。现正阳门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明代的基址上,仿照宋代的营造法式重修的。通高19米,门洞宽4米,进深17.7米,其上城楼高11米,名五凤楼
汉柏院
院内汉柏现存五株,传为汉武帝封泰山时所植,距今已二千余年。其中尤以“汉柏连理”、“赤眉斧痕”两柏最著名。另外,还有历代碑刻、经幢八十余通,形成岱庙小碑林的独特景观。


汉柏亭位于汉柏院北,因亭内曾立衡方碑,张迁碑两通汉碑,又名“汉碑亭”。亭耸立于三层台基上,气势宏敞

清代乾隆皇帝十次来泰山所留御书碑刻多集中于汉柏亭下

宣和碑
为岱庙最大的龟趺碑。立于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碑高9.2米,宽2.1米,厚0.7米,龟趺座高1.9米,长4.8米,为一巨石雕凿而成,重约4万余斤。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撰文,朝散大夫张漴奉敕书并篆额
配天门
为岱庙第二道门。取孔子语
“德配天地”而名。帝王来岱庙祭祀时,于此门前降舆,入门内黄帷少憩,并净手而入仁安门。建筑为单檐歇山式,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旧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星宿。两侧配殿,东为三灵侯殿,西为太尉殿。分置于配天门前的两尊铜狮,系明万历年间铸造

唐槐院
院内现有唐槐抱子、槐香池、古槐荫山、百碑墙及清乾隆唐槐诗碑等景观
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祥符碑)
此碑为泰山现存最早的龟趺碑。立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是宋真宗加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而立的封号碑。高8.2米,宽2.1米,厚0.6米,碑文由北宋翰林学士晁迥撰文,翰林待诏、朝散大夫尹熙古奉敕书并篆额。碑阴“五岳独宗”四字,系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山东巡抚右佥都御史固安张允济、巡按监察御史太原王立贤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