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曾三次来陈,共在陈地居留四年,在当地设馆收徒,传播儒教。
公元前496年,他初到陈国,曾住到老友司城贞子家(淮阳城东南隅的三官庙),当时弦歌台旧地是一片自然突出水面的高台,和三官庙相距不远,曲岸临水,绿树成阴,环境幽静,孔子便在这里设馆收徒讲学。孔子的72位得意弟子中,陈人就有4个,他们是子禽、子张、子期、公良孺。在整理《诗经》时,孔子又把“陈风”列为国风之一,选入了“陈风”十首。这都是孔子在陈国讲学期间对陈国做的贡献。至今还令陈人念念不忘。
孔子第三次来陈国讲学时,正逢春秋末期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结果遭受到了七日厄困之灾。有很多人把孔子绝粮之地误说成弦歌台的高台之上,又传说当时有一条红鲤鱼见孔子饿了就自动跳上岸来让孔子吃。其实,孔子绝粮是在“陈蔡之间”,确切的地方是在今商水县的固墙村。当时孔子为了躲避战乱,辗转于陈蔡之间,路困而粮绝。当地人不友好,借不到粮食,许多第子都病了。而孔子仍旧讲学咏诵,弦歌不止。当时那地方叫互乡,后来后人感到互乡人对待孔子不友好,感到这是耻辱,便把村名改成固墙。
据传,孔子在陈蔡之间的互乡绝粮时,曾派弟子返回陈地向当地乡绅范丹借粮,受到过范丹接济。又传,孔子弟子在龙湖内挖蒲根让老师充饥,现在,这种蒲根被称作“圣人菜”,凉拌、红烧味道都很美,成了陈州城各大餐馆里一道特色菜。
孔子“陈蔡绝粮"故事被演绎了几千年。大道难绝,弦歌不止的乐观向上精神,感染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陈国人。后人为纪念孔子在陈蔡绝粮,便把孔庙迁到了据传当年孔子在陈国讲学的高台上,这就是现在的弦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