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熙宅第又称甘熙故居或甘家大院,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是南京市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甘熙故居并非徽派建筑,也不是完全的苏式建筑,而是和高淳、六合等地一样,有着南京自己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绅阶层的文化品位和伦理观念。建筑的布局严格按照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讲究子孙满堂、数代同堂,致使宅第的规模庞大、等级森严,各类用房的位置、装修、面积、造型都具有统一的等级规定。甘熙宅第现已辟为南京民俗博物馆,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甘熙(1798~1852)祖籍安徽,是清末著名方志学者、藏书家,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了进士,与曾国藩还有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同榜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先后著有《白下琐言》、《桐荫随笔》等典籍,对研究编纂南京地方志书有很大影响。金陵甘氏是江南望族,其祖先最早可追溯到战国的秦丞相甘茂,其后甘罗、甘宁、甘卓等都是著名人物,今世甘贡三和他的儿子甘南轩、甘涛、甘律之也是南京文艺界的名人





严凤英旧居

旧居内朴素简洁,桌上有一瓶梅花,正与墙上的对联相映:凤律新声扬赤县,英姿仪态誉黄梅。严凤英曾与甘家三少爷甘律之有过一段婚恋。遗憾的是,文革中因不堪残酷迫害,严凤英于1968年4月8日服毒自尽,享年38岁。严凤英对黄梅戏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影响极为深远。墙上还有一张严凤英在上世纪50年代出演黄梅戏《刘三姐》中的剧照。

友恭堂的“友恭”二字源于“三字经”中的“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意思是家族、兄弟之间应上友下恭,兄爱其弟,弟敬其兄,父子长幼之间也应这样,以增强家族的凝聚力

甘熙故居中的津逮楼,十分有名。“津逮”二字,意为求知的入门之路。津逮楼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是一座仿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而建造的藏书楼。

津逮楼上下各五开间,坐南朝北。津逮楼曾藏书16万卷,为当时金陵之最,还藏有三代彝鼎,其中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所著《金石录》系传世孤本。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时,津逮楼被战火焚毁,但遗留下来的书仍有一定规模。1951年夏天,甘氏后人陆续从居住了近一个半世纪的祖宅中迁出。搬家的时候不少书贩混了进来,趁人不备上楼找书。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心血之作——完整无缺的三十卷宋版《金石录》,在忙乱中差点被偷了。后历经波折,《金石录》由收藏家郑振铎转交北京图书馆保存。津逮楼曾在太平天国的战火中被毁,此为2007年东南大学的专家根据历史资料,仿天一阁样式复建的



附录:甘熙宅第的历史沿革
太平天国——不幸中的大幸
这个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运动选择了南京作为首府,这意味着战火不可避免的洗礼了甘宅。沸沸扬扬的革命气氛中,甘宅却遭遇了其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摧残。津逮楼毁于太平军与清军的兵火之中,十六万的藏书损失大半以上。就在这过程当中,几个书贩子趁主人不在家之机,偷走了《金石录》,后因为分赃不均,找到了黄裳。黄裳即刻将这本书交至一位在上海的张姓编辑,这本宋版的《金石录》终得以保存下来。《金石录》 是宋代李清照的夫君赵明诚所著, 是北宋以前传世钟鼎碑版等金石文字比较全面的集录和研究专著,在中国金石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金石录》虽然在南宋时已有刻本行世,但传世宋刻本却极为罕见。众所周知只有北京图书馆藏龙舒郡斋本(30卷本)和上海图书馆藏赵不谫本(残存10卷)两种宋刊本。龙舒郡斋本正是被书贩子偷出来捐掉的藏品。一直到一百四十四年后,津逮楼才根据之前的记载被后人重新建造,再次矗立在甘熙宅第中。
抗日战争——京剧挽留了甘宅的性命
甘家自古是戏曲世家,上世纪三十年代,有 “ 江南笛王 ” 之称的甘贡三与清末皇帝的三兄弟把甘家大院作为 “ 南京新生音乐戏曲研究社
”的活动场所 ,戏曲大师梅兰芳经常光顾此地。抗战爆发后,甘家在家长甘贡三的带领下离开南京,前往重庆避难。只留甘家三子甘律之独自留守南京看护家宅。甘律之的妻子是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夫妻俩都对戏曲情有独钟。据说,正是甘律之对戏曲的热爱改变了这个宅子被摧毁的命运。抗战时,有一天,独自留守的甘律之突然接到通知,让他去一个日本官员的办公处,惴惴不安的他以为日本人要霸占房子,正为自己守不住家宅而懊恼。没想到房子不但没有霸占或者损毁,反而得到一个保护的条例。只因为这个日本人非常喜欢中国京剧,为了欣赏甘律之表演京剧,兴致勃勃去他住地拜访,结果,发现了这所风格独特,建筑典雅的宅子,便下发了禁止破坏的命令。如此,甘熙宅第得以在抗日战争的熊熊战火侥幸的保留下来,幸运的等到了一九四六年甘家重返南京。
十年文革——军队成了护身符
解放后,甘家的房产被卖出,接着,在甘熙宅第的历史上又一件具有转折意义的事情发生了,就是土地被部队征用了,这就意味着此处成为军事重地,轻易不会被破坏,这无形中给了宅第一枚护身符。
文革期间,曾经拥有过这么多房产的甘家,命运令人关注。好在甘贡三老先生德高望重,又为人善良,解放前不少贫民住在他家房子里的都是无偿的。每至夏天,甘老先生又经常吩咐家人做十滴水救助百姓,因此在群众中良好的口碑使得甘家被定名为开明地主,因此没有在文革中遭遇不测。后来,部队官兵离开宅地,其家属继续留住,这个部队大院始终淹没在普通民房中,以低调的姿态存在着。直到一九九二年,在此地成立了
南京民俗博物馆,院中的一百多家住户陆续搬走。这一段军管的历史又给与了甘熙宅第一段平安的岁月。
今日留影——模糊的昔日记忆
甘熙宅第已为政府所管辖,又名南京民俗博物馆,2006年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甘家几代人修缮完毕的宅第,又经历了重新修整和扩充,2010年6月19日才又一次对游人开放。开放后的宅第面积从六千平方米扩大到九千五百平方米,重现了当年的结构和体量,整个甘熙宅第划分为梨园雅韵、津逮书香、往日庭院、梦回童年、城南旧影和金陵工巧六个主题片区。这次重新放后,这里把重现老南京的民俗民
情做为了重点,突出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剪纸、拉洋片、抖嗡、魔术、竹刻、绳结、绒花、微雕……二十五个老艺人都搬进了甘熙宅第。而南京的四时节令、风俗习惯、老地名老行当等也都会在展览中得到体现。准备从宅第出来的时候,发现大厅左侧有个名叫“梨园雅韵”的小舞台,这里每天上演京剧、昆曲及南京地方戏。此时已过了演出时间,舞台上空空如也,只有幕布上“出将”、“入相”的字迹,抬头透过装饰着花伞的玻璃天花板,看到外面夕阳渐落。日出日落,将出相入,偌大的城市里
, 有几处地方能有如这掩映在梧桐树下的百年古宅般幸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留存住关于这个城市随时光的流逝逐渐模糊的记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