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岩山药王洞全长400余米,为前后贯通的天然崖洞。留有宋、金、明、清等多代古迹。沿洞而入,蜿蜒曲折,幽暗深邃,大处地阔数方,窄处仅容一人侧行,有冰洲石、阴阳石、陨石、美体通道、洞中峡谷,猛虎求治、巨鳄接丹、药王问诊等众多奇景,最为奇特的是这些自然奇景之形之态恰又巧妙契合了药王隐居时进行接诊、炼丹活动的人文传说与场景。进得洞内,彩石斑驳,钟乳突兀,千姿百态,光怪陆离,可谓步步是景,景景如幻。
附录:五岩山药王洞简介
药王洞又名孙真人洞,洞口两侧有虎形门石一对,中间是道光年间所建石门,上方刻“大唐名医”4个楷体大字和“大清道光十年三月吉日立”11个小字。门楣正中刻“安乐真人”,门两侧刻有楷体阴文对联一副:“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这是孙思邈对良医诊病方法的总结,“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的自信,“心小”是说临证时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样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坦荡。这也是孙思邈个人医德医术的精辟总结。
迈过洞门,便进入药王洞,药王洞前后贯通,洞口一侧朝向东北,一侧朝向西南,洞高2.18米,宽1.7米,全长400多米,为天然溶洞。洞内蜿蜒盘折,曲径通幽。洞中原有孙思邈神像,据考证,神像在北宋时期已经镌造,金大定二十三年重修,后不知去向;现仅存明代弘治元年所造石座,石座雕刻精美,正面是二龙戏珠,外侧右下角刻“维夫大明国河南彰德府汤阴县鹤壁善人冯文秀妻同母邵氏发心造孙真人石座”。神像上方洞顶壁与南壁交界处,有石刻题字“崇宁元年九月初五日,游孙真人洞,相州人赵永昌”,崇宁是宋徽宗赵佶年号。这说明早在北宋时期,药王洞已经是百姓游览朝拜之处。
过石座往前走,抬头可见一字排列开来的5个大洞呈倒漏斗状。5个洞大小不一,但都奇石嶙峋。再往前走,来到一处相对宽敞的所在,据说是孙思邈的起居室,因有盘旋飞舞的石龙和引颈高鸣的石凤两相呼应,故名“龙凤厅”。
走过一段比较窄的路,忽然眼前宽敞起来,首先见到的是一汪汩汩不绝的山泉,清澈见底,据说饮了此水可以延年益寿,诸病得消,人称“神泉”。“神泉”前方,是一块桃形大石,高八九米,是从崖壁脱落而下的天然矿石。即使在幽暗的洞中,仍可见点点晶莹透亮,人称“冰洲石”,乃五岩山的镇山之宝。“冰洲石”斜对面的大幅岩壁中,夹着一块长达二三十米的奇石,其形貌明显与周边的岩石不同,因为这是一块陨石,坠落此处,历经岁月洗礼,终与整个崖壁成为一体。据说,这么体积巨大的陨石在国内外绝无仅有。
2002年以前,药王洞仅至此处,便无前路。后来政府组织发掘,才将前方打通,使整个药王洞前后贯穿。要进入后洞,须攀上一个人工安装的陡峭铁梯。铁梯尽处,便是天然太极顶,因形似太极阴阳八卦图而得名。太极顶的岩石,颜色由青变紫,颇合道家的“紫气东来”之说。
再往前走,便来到洞中峡谷。走过幽深的峡谷,忽然前方路尽,原来洞又转到另一个方向,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吉祥的名字“转运处”。
“转运处”之后,经过“别有天地”“龙宫”“天然灵芝”等岩石区,便是药王洞的最后一个景观:药王问诊。这是药王洞钟乳石发育最好、景观最神奇的地方,奇特的钟乳石构成了药王像:孙思邈身披斗篷,背向内壁,坐在一头神象上,右手呈把脉之势,左边一组3个药葫芦。有人说这是孙思邈一天问诊结束后的休息状态:他面朝西北,好像是在遥望故乡。也有人说孙思邈由此升仙得道,蝉蜕而去,肉身石化遗留于此。不管是哪种说法,都寄予了人们对孙思邈的无限尊重和景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