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庙位于宜阳县三乡村,是东汉明帝即位后下诏兴建的皇家庙院。当年,光武帝刘秀在此降服了声势浩大的赤眉起义军十万余众,从此奠定了王朝二百余年的帝王基业,该庙是降伏赤眉军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标志性建筑。之前过三乡听说过光武庙,但一直没有去看过。看资料介绍,1998年,文物部门曾拨款启动光武庙重修工程,正殿、配殿、廊房、围墙、山门、台阶一一修复、重建;2011年3月,张文敏先生筹募巨资,鸠工庀材,又对光武庙进行全面的修缮,2013年4月完成了全部工程,使古老的庙宇焕然一新。前几日路过三乡,专程上山参观,下车看到的却是一摞摞的砖瓦堆和崭新的大殿屋架,整个院落一片狼藉,不知何故光武庙又在彻底的翻修了,难道之前的刚完成的修缮不合要求?走过去匆匆照了几张照片也算是到此一游吧。
附录:
1、光武庙的历史背景
光武庙为何选建于此?对于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两千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件历史事件说起。
新莽末年,天下大乱,一支农民起义军在樊崇的带领下,转战于青、徐二州,为便于与敌区分,起义军将士用赤色染眉,故名“赤眉军”。更始三年(25年),赤眉军数十万大军挥师入关,消灭了刘玄的更始政权,占据了长安,拥立汉宗室十五岁的刘盆子为帝,史称“建世皇帝”。赤眉军攻入长安,得到了关中豪强地主富商的勇猛顽抗。他们组织武装,隐藏粮食,制造混乱。在此乱局之中,赤眉军被迫退出长安,转移于安定(治所今宁夏固原县)、北地(治所今甘肃宁县西北)一带,此时恰遇大雪,并遭到拥兵割据的隗嚣地主武装的袭击,只好重返长安。但这时长安已被光武帝大将军邓禹占领,经过激战,赤眉军虽然打败了邓禹,重新夺回长安,然而“城郭皆空,白骨蔽野”,再加之关中大旱,豪族又坚壁清野,赤眉军无法解决粮食问题,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于建武二年(26年)十二月引兵近二十万向东撤退。光武帝闻知赤眉军东撤出关,遂即部署破奸将军侯进率军进驻新安,建威将军耿弁率军进驻宜阳城,大司马吴汉率军集结于洛阳附近,形成了一个南北夹击的包围圈。光武帝对邓禹说:“贼若东走,可引宜阳兵会新安;南走,可引新安兵会宜阳。”又说:“甚无与穷寇争锋,赤眉无故,自当东来,吾以饱待饥,以逸待劳,折棰笞之,非诸将忧也,无得复妄进兵。”
建武三年正月(27年),赤眉军行至渑池崤底时,遭光武帝部将冯异伏击,被俘达八万人,其余十余万人折向东南的宜阳(治所今韩城镇东关村东北)。光武帝得知赤眉军败走宜阳的消息后,亲率大军到宜阳,在宜阳城西三乡一带,设伏布阵,拦阻他们的逃路。赤眉军在崤底失败后,正向宜阳疾走,忽然间正面遭遇汉军,“惊震不知所为,乃遣刘恭乞降,曰‘盆子将百万众降,陛下何以待之?’帝曰:‘待汝以不死耳。’樊崇乃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降。”(《后汉书·刘盆子传》语)。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军,瞬间土崩瓦解,在悲剧中结束了一切,成了光武帝的阶下囚。
赤眉军投降之后,向光武帝缴出了从更始帝刘玄处得到的传国玉玺、七尺宝剑和玉璧。传国玉玺是正统皇权的象征,七尺宝剑意寓投降缴械,玉璧则是臣服投降后拜见光武帝的礼器。据《水经注》记载:在宜阳“城之西门,赤眉樊崇与盆子及大将等,奉玺绶、剑、壁处”。当时,赤眉军献出“玺绶、剑壁”后,并没有马上获得光武帝的接见。挨到第二天,光武帝陈兵于宜阳城南的洛河岸边,令刘盆子君臣列队观看。光武帝问盆子:“你自知当死不?”盆子回答说:“罪应当死,还侥幸陛下见怜赦免了啊!”光武帝笑着说:“你真是聪明,我们刘氏宗室没有痴呆儿。”又问樊崇等说:“是不是后悔了呢?我现在放你们回去,率军队鸣鼓相攻,再决胜负,我并不想勉强你们来服从我。”徐宣叩头说:“我们今日归降,好比是从虎口中逃出而归慈母,真是欢喜之至,没有什么后悔的。”光武帝说:“你真不愧是铮铮的硬汉、平常人中的优秀人才啊!”问答之间,胜利者轻蔑藐视的神色,失败者唯诺晦气的容颜,跃然纸上,生动形象,读来如临其境,犹在眼前。
赤眉军向光武帝投降时,缴械的盔甲兵器堆放在宜阳城西门外,就像熊耳山一样高。《后汉书·刘盆子传》写到:“积兵甲宜阳城西,与熊耳山齐。”正是由于这样形象的比喻,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顿时雀声四起,受到了后人的追捧,文人们依此创造了“积甲如山”“积甲山齐”“堆积如山”的新词汇,政治家们依此以“熊州”“熊耳县”命名政区,其对后世的影响可窥一斑。那么,熊耳山究竟在什么地方,在这里还要赘述一些多余的话。熊耳山在豫西的版图上有两座,一座起于卢氏,蜿蜒于洛宁、宜阳两县洛河南岸。相传夏禹时,大禹带领先民凿山开道,疏导洛水东流,消除了水患,故《书·禹贡》称其为“导洛自熊耳”,因此山主峰“两峰相竞如熊耳”而名。而另一座熊耳山则屹立于洛河北岸的陕县西李村乡境内,地近宜阳三乡,在汉时属于宜阳县的一部分,也是赤眉军南逃宜阳的经由之地。此山同样以“双峦竞举,状同熊耳”而名,是“破胡必用龙韬策,积甲应将熊耳齐”(李白《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其二》诗句)的熊耳山。历史上,两山时常混淆,为了辨别两山,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记述:“洛水之北有熊耳山,此自别山不与《禹贡》‘导洛自熊耳’同也。”道出了两山的差异。到了北宋嘉佑五年(1060年)夏天,寓居洛阳的理学家邵雍先生西游洛河川,居于福昌县衙(今宜阳韩城镇福昌村),以诗的形式写下了《辨熊耳》一诗:“昔禹别九州,导洛自熊耳。熊耳自有两,未审孰为是?东者近成周,西者隔丹水。书传称上洛,斯言得之矣。”说的更为确切。在民间百姓口中,将洛河南岸的称之为大熊耳山,洛河北岸的称之为小熊耳山。
建武中元二年(57年)二月,戎马一生的光武帝在洛阳南宫前殿病逝,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其子刘庄即位,是为汉明帝,改元永平。永平元年(58年),刘庄下诏在当年光武帝阻击赤眉军的军营旧址建立了光武庙。元末宜阳县令刘杰在《光武庙记》一文中亦有记述:“明帝即位,遂诏立庙。”北宋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在《福昌书事言怀一百韵上运判唐通直》一诗中也讲的非常明白:“路失三乡驿,岗余世祖营。”诗人对此自注:“光武降赤眉于宜阳,原庙今存。”清乾隆进士吴增福在《重修汉光武庙碑记》记述:“帝亲征六军,降贼于宜阳,即今立庙之处也。”由此看来,庙址即是赤眉军投降旧址,也是光武帝驻扎汉军的旧营和指挥机关,它建立于永平元年,这个观点应当不谬。现在屈指算来已近二千年,可谓豫西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庙宇之一。因光武帝建国仍然沿用“汉”的国号,故庙名曰“汉光武庙”,亦名“汉世祖庙”“刘秀庙”。其山也因此被冠以“汉山”,俗称“大庙坡”。由三乡通往光武庙的路径自然也就叫“庙道”了。
2、光武庙的建筑规模
光武庙规模布局,五代以前已无从考查,五代以后也只能从元末县令刘杰的《光武庙记》和残碑断碣中去寻找。唐代以前,光武庙的规模较小,只有大殿之类的建筑。到了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对大殿进行了重修翻新。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在光武大殿后拓建了寝殿,俗称永乐宫,形成了前殿后宫的格局。元朝至元(后)二年(1336年),三乡人蔡顺经过十六年的建设,先后新建了山门、东西廊庑、后土祠、舞楼等建筑,铺设了辇道,形成了今日我们所见的格局。后又历经万历、顺治、乾隆、道光、咸丰等年间多次维修,其建筑完全演变成了明清风格,布局大体维系了元代旧貌。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晚清至民国间兵匪连叠的破坏,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破四旧”政治运动的冲击,光武庙建筑群已经面貌全非,破败不堪,大部分建筑坍塌无存,残垣断壁,荆棘丛生,狗窦兔穴,随处可见,遭受了严重的毁损。洛阳家鑫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文敏先生,看在眼,痛在心,下决心以恢复传统文化为己任。遂于2011年3月,筹募巨资,鸠工庀材,开始对光武庙进行全面的修缮。在修缮过程中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先后修缮了山门、龙王庙、西廊庑、二王殿、皇姑殿、子陵殿、碑楼等,重建了光武大殿、玉皇大殿(原永乐宫)、后大门、后院广场,移建了玉阳宫,彩绘了各处殿庭,塑妆了神像,绿化了周边环境,修筑了通往庙宇的青石台阶,历时2年,于2013年4月完成了全部修缮工程。昔日荒芜破败景象一扫而去,古老的庙宇焕然一新,焕发着勃勃生机,现已成为洛西地区重要的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
山门最早建于元代至元二年(1336年),后经多次维修,现已为明清建筑风格。山门面阔五间,处在光武庙的中轴线上。山门前后各有四根粗壮斑驳的柏木明柱,支撑着这座悬山式建筑。山门中间前檐横梁上,有斗三个,中间的斗为莲花形,两边斗为方形,斗上的翘、昂错综相交,昂首雕刻龙头五个,伸向外方。跨过门槛,后檐也雕刻着与之相同的九个龙头,内外龙头之数暗合九五之尊,显示着帝王的威仪。
山门前原有砖铺台阶一条,有阶梯九十九级,直至山门前檐,隐喻“九九大运,与天始终。”阶梯沿线布局石狮三对,为元代或明清之物。其最南端的一对石狮最大,一雄一雌,为笑脸石狮,以此歌颂“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后由于多种原因,这对笑狮失落于外,2013年家鑫公司出巨资将其赎回,现安放于五花寺念佛堂前。山门前檐下方,建有平台,置放石狮一对,后被盗去,下落不明。大门两侧,原有石狮一对,压于门槛之下,代为门墩。在2010年某天夜晚,被不法分子锯断门槛,偷盗而去,至今下落不明。现今所见的石狮为2013年翻修山门时所购置。
山门前廊下,两侧原塑门神各一,威严地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庙宇。过了朱红色大门,便是后廊,两侧各塑战马一匹,可能因为刘秀为创业皇帝,对战马情有独钟之故,故塑马于此,让其在阴间也为这位雄才大略的马背天子效劳服务。山门前后廊的雕塑,不知毁于何年,现已无从考证。
进入庙院,迎面建有一堵精美照壁,可惜早已坍塌无寻。据《宜阳县文物志》记载:“山门后有一照壁,正面砖雕‘仙山琼阁’,背面砖雕‘八仙过海’。”每当山门开启,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充满神话般的女几山,故以“仙山琼阁”的题材来表现。照壁后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由于年代久远,现已无存。
壁照的东、西两侧,各有建筑3楹,东厢3楹为随驾城隍庙,西厢3楹为随驾龙王庙,这些建筑均为明清建筑。东厢城隍庙,不知坍塌何年,已无踪迹。现存的西厢龙王庙内塑着“龙抓王小”的故事。其形象为一条巨大的苍龙从天而降,锋利的龙爪紧紧抓着王小的脚脖,王小头朝下,满脸痛苦地挣扎着。传说王小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早亡,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养大,给他娶了媳妇。可王小“娶了媳妇忘了娘”,小两口只顾自己,不养母亲。上帝听说后,派龙王将王小抓走,受到了应得的惩罚。此则故事重在警示人们“百善孝为先”,反之就会重蹈王小覆辙。
照壁后为砖砌陡墙,踏砖阶而上,便是辇道。因此庙属于帝王之庙,故庙中的甬路以辇道称之。在辇道的南端,原建有舞楼一座,北向光武大殿,是每年祭祀娱神之所,后坍塌不复存在。
辇道两侧,有石望柱两对,属明清时期的作品,这是光武庙的镇庙之宝。石望柱起源于古代祭祀山川时,立一木制的牌,以表达式其位,称为望柱。后逐渐地演变成石柱,又称碣、表、标、华表等。主要立于桥、皇陵、皇家庙院等前面,诸如天安门前的华表即是如此。这两对石望柱在“文革”之时,为了防止被盗、被毁、被损,当地有心人将其就地掩埋,方才躲过了一劫。到了2013年春天,在整修光武庙时,在知情人的指引下重新出土,配以柱础,竖立在辇道两侧,现已成为光武庙一道亮丽的景观。美中不足是石望柱顶部的雕件丢失难觅,实乃遗憾。这4根石望柱,柱高2.9米,圆周2米,基座高50厘米。上刻栩栩如生的龙纹云饰图形,采用圆雕和浮雕的表现手法。石望柱的龙形图案,均以五爪龙表现。常言说“四爪为蟒,五爪为龙”,五爪龙自然也就成了皇家独自占用的御用之物了。
辇道的北端,有单檐歇山顶式清代碑楼两座,分立辇道东西两侧,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三月所建。碑楼坐北朝南,单体建筑,左边为《重修光武庙记》碑,右边为《重修光武庙铭并序》碑,均为清代三乡籍进士吴增福撰文。这两座碑额螭首为石雕二龙戏珠图案,左碑龙珠呈火焰状,右碑龙珠下为水纹。两座碑楼装有菊花缠枝纹屋脊,两端饰以脊兽,四条边脊挑出,筒瓦压顶,瓦当饰檐。碑楼下方饰以五层砖雕图案,第一层以云龙纹图案表现。第二层则以桃花图案装饰。第三层图案尤为特别,左碑楼中间饰以四个道教太极符,两边饰以两个佛教万字符,中间则以儒巾图案相隔。碑楼背面亦然,右碑楼反之。此处万字符和太极图数量平衡,不偏不倚,透出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笔者查阅了光武庙现存碑碣,从中透露出了这样的信息:即在明清之际,光武庙一直从属于嵩山少林寺管理,其庙宇在多次的修缮中,是在少林和尚主导下进行,诸如乾隆三十八年吴增福在《重修汉光武庙碑铭并序》的落款:“主持少林寺西廊比丘僧海龙,沙门净府徒真乐、真禹、真宝,孙如随、如敬、如应、如祥、如广、如藏仝立。”咸丰六年《重修汉光武庙大殿碑记》也有这样的记载:“乾隆三十八年主持僧净府广布善缘,大事修理,载在碑碣”其碑落款为:“敕赐大少林禅寺沙门僧本庙主持代竹阁寺浩明”等字样,由此揭示出了释道图案平衡原因了。这里虽然有违“和尚居寺,道士住庙”的规律,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和见证释道一家。第四层则饰以万字图案。第五层为垂幕砖雕。以上四个部分将由四个倒置的莲花花苞图案将其划分为三等额,镶嵌于碑楼之上。再往下,左碑楼镶嵌“垂宪万世”石匾,意为光武帝治理社会的法则将流传万代。右碑楼镶嵌“度越百王”石匾,意为光武帝的文功武治的功业超越历代帝王。整个碑楼美仑精致,难以言表。
在辇道的东西两侧,另建有卷棚式廊坊9楹,用来祭祀跟随光武帝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的中兴二十八将的处所。东廊坊早已坍塌,现仅存西廊坊。两箱单数为九楹廊坊,与北面阔五楹的光武大殿,恰好组成九五之数的布局,真乃匠心独具啊!。
过碑楼,拾级而上,便来到了光武殿前的平台,这里原有卷棚式献殿五楹,是祭祀摆放贡品和行礼的地方,后坍塌没有复建。由此登阶进入光武大殿,它是光武庙建筑群的主体。原殿坍塌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家鑫公司于2013年在原有基础上,外拓一米,重新建了新殿。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外拓后原地基裸露殿内,围以木栏,进行保护性展示。光武殿内,正位上供奉着一代明君、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塑像。大殿正北的墙面上,彩绘着在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二十四孝图。光武帝夺取政权后,提倡孝道,褒奖孝悌,以孝治天下是其最明显的标志之一。为了教化群众,按照光武殿的旧制,恢复彩绘了二十四孝图。
大殿东侧,有殿两座,前为二王殿,是祭祀光武帝长兄刘演、次兄刘仲的地方。后为皇姑殿,祭祀光武帝大姐湖阳长公主刘黄、二姐新野长公主刘元、妹妹守平长公主刘伯姬。
大殿后即为永乐宫,原殿五楹,是光武帝在阴间享乐的地方。据说,此殿内原塑有光武帝刘秀和皇后阴丽华观看歌妓吹奏的坐像,十二歌伎或弹或拉,或吹或奏,形态逼真,栩栩如生,被当地村民称之为“美女殿”,后坍塌不知所归。在2013年重新布局修葺时,将永乐宫变成了玉皇殿,供奉着玉皇大帝,实有不伦不类之嫌。
在玉皇殿的前右方,有一古老的小殿,名曰灵官殿,供奉着道教的护法神王灵官。灵官为庙宇的守护之神,而塑像于此则为何意?明清时,这里原为庙院后门,故立灵官于后门之内。出去后门,也就是现在后广场的地方,原为教养院,是用来收养鳏寡孤独和无力自养者的慈善机构。
光武帝功盖千古,在此立庙祭祀,诚当如此。而庙宇中以城隍、子陵、二王、云台二十八宿等陪祀于侧,是否妥当?乾隆三十八年吴增福在《重修光武庙记》中回答了这个疑问:“伯升(刘演德字)具戡乱之才,子陵(严光的字)存高尚之志,云台诸将有翼汉之功。而捍卫京畿者城隍,弭护大难者滹沱,祀帝而因祀其有功于帝者,义有取焉。”可见,光武庙布局设置上意义深邃悠远。
3、子陵殿的历史渊源
光武庙西侧为子陵殿,它是光武庙建筑群的一部分。殿内祭祀着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又名遵,子陵是其字,浙江余姚人。原姓庄,因避东汉明帝刘庄讳而改姓严。严子陵因何功何能,居然在光武庙旁另建宫殿,配享人间香火?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两人之间的关系说起。
刘秀于严子陵即是诚挚的朋友,又是太学的同学。公元8年,王莽称帝,法令苛细,徭役繁重,吏治腐败,民怨沸腾。王莽为笼络人心,曾广招天下才士。严子陵当时也多次接到王莽的邀聘,但他不为所动。最后索性隐名换姓,避居今浙江桐庐富春江畔,过着耕种渔猎的隐居生活,彻底摆脱了王莽的羁绊。
公元25年,刘秀击败了各种敌对势力,在洛阳建立起东汉王朝,当上了皇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光武帝。建立政权后,光武帝思贤若渴,到处寻找严子陵。几年后,得知严子陵隐居在齐国某个地方钓鱼,便立即派人带了聘礼,备了车子去请,一连请了三次,并亲自致书云:“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辟之疮疮,须杖而行。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颍水之风,非朕所敢望。”严子陵实在推诿不过去了,才来到了洛阳。
子陵在洛阳期间,曾被光武帝请到宫中,与他谈论旧事,十分投机。由于谈话至深夜,子陵只有宿于宫中,两人同被而眠。子陵在睡梦中一伸脚,将脚搁在光武帝的肚皮上,光武帝毫不介意。不料,此事惊动了夜观星象的太史官,说:“客星犯帝座,甚急!”带领护卫急忙赶来救驾。光武帝看到救兵后却哈哈大笑,说:“我和子陵同睡啊,没事!”子陵殿西山墙“同衾卧耳”壁画表现的就是这则故事的情景。
光武帝与严子陵,一个贵为天子,持贵不骄;一个卑为野夫,贫贱不移,但二人间始终以高尚的品质,保持着纯洁真挚的友情,为世代颂扬。所以,后世立子陵殿与其侧,相互彰显,互为影响,没有光武帝何显子陵之清高?没有严子陵怎见光武之礼贤?用意之深,可见一斑。
据传,严子陵曾以“生不做汉臣,死不进汉庙”而明志,故在后世建庙时,为其另辟一院,不与光武同庙。这样的建筑布局,即表现了严子陵淡泊名利、不为人臣的清高性格,又颂扬了光武帝胸怀宽广、渴慕求贤的圣君形象,是庙宇建制的经典之作。后于2013年整修子陵殿时,为了便于管理,将原子陵殿大门砌墙堵塞,拆子陵殿东围墙与光武庙相通,虽然方便了管理,但有违了先生的遗愿。
子陵殿东山墙上的壁画,描绘的是“昆阳之战”场景。新莽末年,农民大起义爆发,光武帝与哥哥刘演乘机起兵,加入了绿林起义军。更始元年(23年),王莽新军统帅王邑、王寻率领大军围攻昆阳(今湖南叶县),光武帝突围救援,并以三千精兵集中突击敌军中坚,杀死敌军主将王寻,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和惊人的勇敢,使王莽军主力四十二万遭到了彻底的失败,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昆阳之战中,身为偏将军的光武帝一战而天下闻名,此战不仅是光武帝击败王莽新军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光武帝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子陵殿内的壁画,可谓绝世之宝,在中原地区现存的壁画中绝无仅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漫游宜阳光武庙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f39b990101gt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