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甘泉——神秘的“古陶村”

(2015-05-03 23:00:38)
标签:

微卫星

摄影

甘泉村

陶瓷

村落

分类: 烟火人间
       甘泉村位于新安县北冶镇西南、距县城20公里,东西长1.5公里,南北相距1.2公里,全村1700多口人。据说村名得名于村中的一个泉眼,因其水比周围其他地方的水甜,所以命名为“甘泉”。这个村子曾是豫西地区最主要的日用陶瓷生产基地,已有上千年的制陶历史,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古陶村”,鼎盛时期村中有100多个土窑,家家户户以制陶为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制陶业慢慢衰落,目前只有蒋家1户还在传承者古老的技艺,成了这村里最后的制陶人。村里到处可看到烧陶留下的遗迹:建房砖是用黏土烧的,院墙是陶罐搭起的,村子里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土窑炉,还有破碎的陶片铺满村中的道路。尤其是院墙上面排列的一个个圆形罐底,犹如并排的铜钱。

【原创】甘泉——神秘的“古陶村”

【原创】甘泉——神秘的“古陶村”

【原创】甘泉——神秘的“古陶村”

【原创】甘泉——神秘的“古陶村”

【原创】甘泉——神秘的“古陶村”

【原创】甘泉——神秘的“古陶村”

【原创】甘泉——神秘的“古陶村”

【原创】甘泉——神秘的“古陶村”

【原创】甘泉——神秘的“古陶村”

【原创】甘泉——神秘的“古陶村”

【原创】甘泉——神秘的“古陶村”

【原创】甘泉——神秘的“古陶村”

【原创】甘泉——神秘的“古陶村”

【原创】甘泉——神秘的“古陶村”

【原创】甘泉——神秘的“古陶村”


【原创】甘泉——神秘的“古陶村”

【原创】甘泉——神秘的“古陶村”

【原创】甘泉——神秘的“古陶村”


【原创】甘泉——神秘的“古陶村”

【原创】甘泉——神秘的“古陶村”

【原创】甘泉——神秘的“古陶村”

【原创】甘泉——神秘的“古陶村”

【原创】甘泉——神秘的“古陶村”
村里遍布着废弃的磁窑

【原创】甘泉——神秘的“古陶村”

【原创】甘泉——神秘的“古陶村”

【原创】甘泉——神秘的“古陶村”

【原创】甘泉——神秘的“古陶村”

【原创】甘泉——神秘的“古陶村”

【原创】甘泉——神秘的“古陶村”

【原创】甘泉——神秘的“古陶村”

【原创】甘泉——神秘的“古陶村”

附录:新安县90后制陶“老手”,玩泥巴传承千年技艺(邵可强/大河网-大河报,2015年03月27日)
       玩儿泥巴不是儿童戏耍的“专利”,制陶器也不仅是老艺人的绝活。把不起眼的泥巴变成精美的陶器,90后的年轻人同样“玩得转”。
       黑陶,诞生于新石器时代,最早的距今约6000年。洛阳新安县北冶镇,是历史悠久的陶器生产地,当地曾多次出土黑陶。以前,全村家家户户制陶,但随着塑料制品的流行,这里的制陶作坊逐渐“消失”。
       23岁的蒋向华、19岁的郭科,是这个村“新生代”中屈指可数的制陶人。
       北出新安县城约15公里处,S246公路东侧,就是甘泉村。马海宽,71岁,是甘泉村的老村干部,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甘泉村。
       这个村子是“陶制”的,处处保留着烧陶留下的烙印:建房砖是用黏土烧的,院墙是盆盆罐罐搭起的,村子里四处是大大小小的土窑炉,还有破碎的陶片铺满村中的道路。尤其是院墙上面,一个个圆形罐底排列起来,整整一面墙看起来像并排的铜钱。
       “村民的墙院屋舍都是用废弃的匣钵(注:烧制陶器时,盛装陶坯的器皿)垒成,这些匣钵都是当时烧陶用的。”马海宽说,村民用废弃的匣钵建起老式阁楼、拱桥等,村里的建筑几乎离不开陶器。
       走在村里,破败的宅院,废弃的窑炉,凌乱的陶片,透露出曾经盛极一时的制陶场景。
       村东边还有唯一一户人家在烧陶。不过,不是像过去一样烧制碗罐等家用品,而是制作工艺品黑陶瓷器。
       低矮的窑洞里,两个年轻人娴熟的手法看起来就像是“老师傅”。23岁的蒋向华,干这行6年多,他正在拉坯。飞速旋转的台子上,一团泥巴在他手里迅速成了一个葫芦形状的泥坯,然后放慢节奏,用刮刀熟练地给葫芦“瘦身塑形”。
       在他旁边,入行4年、19岁的郭科在埋头雕花。一个晾干的葫芦泥坯,放在海绵垫子上,按照设计的图案,郭科先用铅笔勾线,后用刻刀沿着线雕刻。“葫芦是镂空雕刻,完成一件需要2个多小时。”郭科说。
       一个音箱设备,放在俩人中间,播放着音乐,他俩靠听歌消遣。环顾窑洞,里面摆满了等待晾干装窑的陶坯,以及制陶的工具和简陋的家具。
       这个唯一坚守的制陶作坊,是蒋向华一家经营的,主要是生产黑陶工艺品。自他爷爷辈开始,家里就烧制日用瓷、碗、盆等。蒋向华在家中排行老三,父亲、两个哥哥也在这个行当。
       “从小看着父亲烧陶,我也经常在一旁玩泥巴。”蒋向华说,17岁那年,跟着父亲一起学习烧陶,先学画画,拉坯,后来到渑池彩陶坊学习,其间还去景德镇当学徒“深造”。
       村里年轻人几乎没人再做这,但蒋向华打算继续干下去。“没觉得无聊,把泥变成工艺品挺有成就感!”
       说话间,蒋向华、郭科向记者展露他们的手艺,制陶程序:选泥—磨泥—晒泥—拉坯—打磨—雕刻—入窑烧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