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青莲寺位于泽州县东南17公里的硖石山麓,下临丹河,背依高山,因寺内的释迦牟尼端坐于莲花座之上,故名青莲寺,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分为古青莲寺(下寺)和新青莲寺(上寺)两部分。古青莲寺始建于北齐天保三年(552年),初名“硖石寺”,唐咸通八年(867年)御赐寺额为“青莲寺”,为佛教弥勒净土宗寺院。寺院坐北朝南,现存建筑有正殿和南殿,原有的东西配殿仅存基址。正殿亦称大佛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殿内方形佛坛上塑有释迦、阿难、迦叶、文殊、供养人6尊彩塑,唐风犹存,是全国现存唐代寺观塑像3处中的一处。南殿存彩塑12尊,其中5尊为宋塑。寺外东侧存一藏式舍利塔,西侧有唐代慧峰大师塔。青莲寺有"佛门之都","文青莲、武少林"之称,历史上高僧辈出,名扬中外。


藏式舍利塔

塔基(局部)

塔基(局部)

正殿内佛坛宽大,建筑除留有少量宋代遗构外,已被后人修补得面目全非、但殿内所存唐代彩塑6尊,是全国现存唐代寺观塑像三处70余尊中的一处6尊,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这些塑像面容丰满,肌肉健美,身式微曲,姿态自然,皆与唐塑风格一致。尤其是释迦牟尼彩塑一尊,高约4米,雕塑精细,金光映人。其右手的处理自然妥贴,颇具重量感,与西方名画《蒙娜莉莎》具有相通之处,艺术价值极高。





南殿有彩塑12尊,风格上沿袭唐风,注重写实,生动传情。唐碑《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记》碑首佛殿图一幅,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罕见的实物资料。南殿面阔三间,内置彩塑十二尊,其中佛坛前部五尊为宋塑。居中为结跏跌座于莲台的释迦佛,两侧为侍胁文殊、普贤二菩萨及迦叶、阿难两弟子,雕刻手法仍沿袭唐风。碑首线刻弥勒佛殿图(亦称弥勒讲经图);它所显示的佛殿,布局完整,山门、围廊、讲坛、佛殿莫不具备,是研究唐代寺院格局和形制的最好资料。
附录:青莲寺创建人慧远简介
慧远(523~592),俗姓李,祖籍敦煌,后迁居上党高都霍秀村(今泽州县霍秀村)。自幼丧父,与叔同居。13岁出家,16岁随湛律师赴邺学法,博读大小乘经论,后从大隐律师学《四分律》,学成后返回高都,在故里结室为庵,创立道场,讲经说法,注疏佛教经典,草创硖石寺,即今古青莲寺。周武帝灭北齐入邺废佛,慧远当众面斥,从此,隐居太行山中静修佛法。三年后,武帝崩,恢复佛法,慧远始出山住持嵩山少林寺。隋文帝开皇七年(587),被首选为统管天下僧民之事的六名德高望重者之一而入京,在大兴善寺主持法事,注疏佛经。后移居净影寺。开皇十二年(592),隋文帝敕其主译经文,刊定辞义。不久圆寂于净影寺,终年70岁。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大乘义章》、《大涅槃经义记》、《十地经论疏》等20部100余卷,为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