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潞林线旁觅国保:大云院

(2014-11-04 07:30:30)
标签:

微卫星

摄影

平顺县

国保单位

大云院

杂谈

分类: 人文风俗

       大云院平顺县北耽车乡实会村北的龙耳山中,东西北三面环山,南临漳水,僻静幽深。因寺后面的山峰酷像九条长龙,形成一个270度的孤圈,将大云院紧紧环抱,而大殿后面那一圆形山丘,酷似宝珠,故自古有“九龙戏珠大云院”之美称。大云院建于五代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初名仙岩院,为两进院落。福五年(940)建大佛殿,后周显德元年(954)建寺外“七宝塔”,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寺内已有殿堂100余间。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奉敕改寺名为大云禅院。现存山门、天王殿、三佛殿(后殿)及前院东西厢房,均为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大佛殿为五代遗构。现存殿堂共计24间。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创】潞林线旁觅国保:大云院

【原创】潞林线旁觅国保:大云院

       七宝塔:平面八角形,高6米,青石雕造。基座两级皆束腰须弥式,雕仰覆莲瓣、狮子、麒麟、力士、门等,第二层门内还雕有乐伎和舞伎。塔身雕有间柱,正面雕板门,门两侧置二天王像,背面雕比丘半掩门。塔檐下雕飞天。2层塔身雕假板门、门簪、帷幔等。再上置仰莲、矮柱、宝珠等制成塔刹,都是五代原作。该塔造形俊秀,刻工精细,因地形变迁大半埋入积土之中,经清理保存完好


【原创】潞林线旁觅国保:大云院

寺内的一座石碑碑座赑屃的头朝向寺内,管理员说这也是大云院的一大特色

【原创】潞林线旁觅国保:大云院

      大佛殿本名弥陀殿,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建。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通面阔11.8米,明次间略同;总进深10.1米,山面次间约合当心间之半;平面接近方形。殿前无月台,前后檐当心间辟门,前檐次间安直棂窗。

【原创】潞林线旁觅国保:大云院

【原创】潞林线旁觅国保:大云院
殿内东壁和扇面墙上保存五代壁画22平方米,更是中国古代壁画中的稀世佳作。
       东壁画题“维摩变相”,8个伎乐天一边奏乐一边起舞,表现出超人的神态仙姿。扇面墙正面上部画飞天,两侧是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乃弥陀佛胁侍。后面画“西方净土变”,云气缭绕,菩萨、天王、侍从等参插其中,上部天宫楼阁悬空。各像面相圆润,肌肉丰盈,乐舞伎广袖长裙,姿态柔丽俊美,唐代画风犹存,是中国现存寺观中惟一的五代壁画遗作。

 

【原创】潞林线旁觅国保:大云院

      
【原创】潞林线旁觅国保:大云院

【原创】潞林线旁觅国保:大云院
       檐柱侧角生起显著。柱头上于栏额之上加施普柏枋一材,此为采用普柏枋部件之始。柱上斗双抄五铺作,耍头为短促的下昂形。殿内后槽当心间用金柱两根,金柱上不施普柏枋,仍沿袭着唐制。梁架为“六架椽屋,四椽对乳用三柱”,上有驼峰、托脚承平梁,平梁上有驼峰、侏儒柱、大叉手、捧节令以承负脊。驼峰较小,侏儒柱甚细,是此二构件初产生阶段的雏形。因无前槽金柱,纵断面前后槽结构不一致。梁架上驼峰尺寸、形制各异,多达8种。殿顶明清补葺过,已非原貌,但少量瓦件可看出非宋元以后之物。


【原创】潞林线旁觅国保:大云院

【原创】潞林线旁觅国保:大云院


【原创】潞林线旁觅国保:大云院

        三佛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椽伏前后贯通,用二柱。柱头科三踩斗拱,单下昂,六分头耍头,明、次、稍间均施补间科,斗拱同柱头科,云形耍头,悬山式殿顶,为清代晚期的建筑风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