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洛阳老城拾遗:林家大院

(2014-02-25 23:05:07)
标签:

微卫星

摄影

洛阳

老宅院

洛阳老城

分类: 人文风俗

    洛阳老城历史悠久,为金兴定元年(1217)在隋唐城遗址上兴建而成,时为金中京城,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自建成后至解放前城池基本未变,故称“老城”,也是洛阳迄今尚存的唯一一座古代城池。目前,老城中尚存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传统宅院,每一处古宅都有一段故事,尽管它们大都朱颜凋落、残破不全了,但老城的最大魅力仍是这些分散在大街小巷里的老宅院以及还在沿着旧习俗生活着的老城人,这些危房需尽快得以维护或改造。在这次轰轰烈烈的洛阳老城改造中,这些古宅是否也像老城原居民一样消失在这片土地上,令人担忧。

    林家大院位于老城区仙果市街36号,是一所距今百年的私家宅院。该院坐西朝东,为面阔三间二进式小四合院结构。无过厅,只有临街、对厦和上房,房屋16间,占地300平方米。2007年被列入洛阳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原创】洛阳老城拾遗:林家大院
临街三间保存较为完好


【原创】洛阳老城拾遗:林家大院
大门


【原创】洛阳老城拾遗:林家大院
石刻门墩

 

【原创】洛阳老城拾遗:林家大院

 

【原创】洛阳老城拾遗:林家大院

 临街房的花窗

 

【原创】洛阳老城拾遗:林家大院

 二道门

 

【原创】洛阳老城拾遗:林家大院

 院内对厦前盖有临时性房,中央仅剩较窄的走道,上空为蛛网般的铁丝架,这样的环境确实需要加以改造

【原创】洛阳老城拾遗:林家大院


【原创】洛阳老城拾遗:林家大院
上房保存完好


【原创】洛阳老城拾遗:林家大院

上房左侧为通往后院的走道


【原创】洛阳老城拾遗:林家大院
后院有几间无人居住的破旧房屋

 

附录:洛阳大宅院:隐身街巷内,剥落时光中(文/孙钦良,洛阳晚报,2010年3月9日)

    洛阳老城素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这里的“九”、“十八”、“七十二”,是九或九的倍数,意指街巷之多,并非实际数目。有人曾经较过真,去查老城街巷的数量,结果发现并无“七十二胡同”,“有名有姓”的胡同也就10余条。但旧街道确实不少,新中国成立前夕有225条,一些深宅大院隐藏在街巷中,找起来还真不容易。

  据《洛阳市志》记载:洛阳富户的大院落,亦可称大宅院,样式繁多,通常为三进院,即有临街房、厢房、过厅、上房;个别人家还有后上房,即所谓四进院。走进这样的院落,入大门即为一堵照壁,用于遮挡院内隐私,临街房与厢房中间设一道门,在过厅与厢房之间还有二道门。三间头宅院在临街房的一头开个半圆形墙洞,安上两扇门。五间头宅院中,也有在厅两边各留一间作为“栈道”的,每逢婚丧、祝寿等大事,搬运东西均从“栈道”出入,不影响过厅会友接客。这样的大户人家都有跨院,即正宅的附属部分,跨院里有水井、石磨、石碾、粮库、佣人住房以及鸡鸭圈。

  大户人家住宿一般这样分配:长辈住上房或厅房,晚辈住临街房或厢房,佣人大多住在跨院中。洛宁人把跨院叫别院,佣人和长工都住在别院内,牲口棚也在别院内,方便佣人照顾牲畜。另外,若有私塾,也在别院安置,磨坊和鸡窝等也都在别院,不能安置在正宅内。

  一般百姓人家则无别院,只有一房一屋,或者一院住数家,用砖石或土坯盖门楼,也有用树枝、竹、木作为门者。正是穷人住宅的简陋,才反衬出富户住宅的豪华,贫富人家在住宅上形成鲜明对比。  

  洛阳老城的住宅,无论贫富,都想有个坐北面南的院落,这样可以接纳阳光。位于贴廓巷的庄家大院,却是与众不同,四进四合院,坐南朝北,大门朝着贴廓巷,后门临着九都东路,“战线”拉得很长。

  需要说明的是,老城共有两个庄家大院,这一处是庄延珍家的大院。庄延珍清代中后期由河北高阳来洛,靠经营酱菜、酱油发家,买地建房,四进大院,三院相连,建筑为砖木结构,石雕台柱、木刻花饰、雕花门窗,院后有花园。此院落清末被卖给了吕欣然,后被民国政府没收,八路军租用设了办事处,现为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

  记者这次为写大宅院,再次来到这里,看到这里的建筑,是沿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由北向南主要建筑依次为临街门房、前厅、中厅、后厅。前厅和后厅建造得很高大,富丽堂皇,是全院建筑群的核心部分。前厅是短时会客之地,中厅用以接待贵宾,家属及内亲在厢房活动,长辈在后厅主持家务。

  院落内“硬件”设施齐全:两旁是厢房,都是两层建筑,由家中子女居住,上层是姑娘们的闺房,下层是男孩子的卧室。整个院落前低后高,取步步高升之意。院中屋面皆为青色小瓦,远远看去,黛色一片,屋宇连栋,气象庄严。屋面为前后两坡,屋檐短小,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是典型的硬山式建筑。

  院落内“软件”也很到位:工匠们极为细心地雕饰了建筑构件,厅堂下的柱础是石雕作品,门扇上的雕饰是木雕作品——既有醉眼迷离的刘伶、幻影飘飘的八仙、凌波微步的洛神,也有傲然开放的牡丹,处处彰显深宅大院的阔绰。

  像庄家大院这样保存完好的宅院,在洛阳已属凤毛麟角了,非常难得。目前在洛宁,还能找到程家大院和乔家大院,但也风化在历史烟尘里,只剩下残垣断壁了。民国时期,洛宁县有许多大宅院,一些大户将一座主院与几座别院连为一体,构成规模宏大的互通式建筑群,纺织、喂养禽兽以及家庭作坊、打场、磨面等活动都可关起门来进行,形成封闭的小社会。这类建筑动辄占地2000多平方米,设有三层楼,平时居住,战时御敌。

  民国时期匪患严重,富户不得不集中力量护院防匪,所以院墙都有一丈多高,墙上拉有铁丝网,并建有能够瞭望和防御的三层炮楼,俗称“转脚楼”。洛宁上戈乔家大院的炮楼,至今还可看到痕迹。吉利白坡富家的四合院,还在院落架上用铁丝编成的网,网孔很小,呈方形或菱形,俗称“蒙天网”,钉在四周墙上,网上缀铃铛,一有风吹草动,铃铛作响,别说土匪了,一只鸟也飞不进去。

  洛阳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豪门大宅了。就老城而言,目前留存的百年老宅有——

  史家大院:营林街18号,院宽30米,深80米,有房屋76间,其中临街10间,过厅20间,上房10间,对厦36间。青砖青瓦,梁柱彩绘,方砖铺地,院院相连。史家于明代中期从宁波来洛为官,所建大宅是洛阳明清时期最大的私宅,世代书香门第,后人史保安乃清朝光绪年间的翰林。

  马家大院:西大街91号,占地1500平方米,坐南朝北,为七间头四进式四合院,有房屋72间,其中临街房7间,过厅14间,二厅7间,上房14间,对厦30间,属明清风格建筑群,距今100余年。马家于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洛,开设当时洛阳最大的典当行,由此发家治业。

  庄家大院:营林街27号,与贴廓巷那个庄家不是一家,明洪武年间由洪洞县迁洛,做布匹生意发家,在洛阳开设5家布店,建造多个四进式四合院,院院相连,规模颇大,有房屋48间,坐北朝南,大门上有石匾。

  张家大院:农校街32号,清代由陕西来洛,经营洋布发家,在南关、农校街等处购买多处房产,清末在察院街(今农校街)购一座五间头四进大院,占地2000平方米。大院大门在临街房正中,围墙内两侧设便道,有花园。但因其后代抽大烟,家道中落,将田地房产卖尽,又遇家中失火,建筑已经坍塌殆尽。

  洛阳民俗学者董高生认为,由于近现代洛阳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下降,大宅院的规模根本无法和山西相比,而且这些破落的宅院亟待抢救——隐身街巷内,剥落时光中,这便是洛阳百年大宅院目前的写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