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洛阳览胜:千年城阙定鼎门

(2010-12-28 17:45:45)
标签:

微卫星

视觉

摄影

休闲

影像

风景

风光

旅行

旅游

洛阳

定鼎门

分类: 人文风俗

    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外郭城正门,隋初名建国门,唐时更名定鼎门。位于隋唐城中轴线上。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营建东都,次年迁都洛阳,成为第一个通过定鼎门的皇帝。之后,定鼎门相继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为洛阳外郭城正门,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渐废弃。定鼎门作为郭城南垣正门的时间长达530年,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沿用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城门。定鼎门遗址发掘总面积达到7000平方米,由平面呈长方形的墩台、3个门道、东西飞廊、东西两阙和左右马道组成。东西飞廊和东西两阙分别位于墩台两侧,和墩台呈平行对称分布,这种门阙形制目前仅见于定鼎门遗址,在中国其他地方还没有发现。重建的定鼎门高28.16米,南北宽30米到35米,东西长300米,由城门、城墙、城楼和阙楼组成。工程总建筑面积12616平方米,共分三层,地下一层和地上一层展示的是定鼎门遗址,地面二层主要陈列隋唐洛阳城出土的文物和进行多媒体展示.

 

【原创】洛阳览胜:千年城阙定鼎门

    定鼎门主城门和两个阙楼突出于城墻而建,城墻使用专门定制的仿古青砖包砌,楼顶铺设黑色琉璃瓦。外形充分体现了隋唐时期的建筑风格。


【原创】洛阳览胜:千年城阙定鼎门

【原创】洛阳览胜:千年城阙定鼎门

【原创】洛阳览胜:千年城阙定鼎门

【原创】洛阳览胜:千年城阙定鼎门

【原创】洛阳览胜:千年城阙定鼎门

【原创】洛阳览胜:千年城阙定鼎门

【原创】洛阳览胜:千年城阙定鼎门

【原创】洛阳览胜:千年城阙定鼎门
考古发掘出土的定鼎门遗址门道、柱础石


【原创】洛阳览胜:千年城阙定鼎门
南北向道路


【原创】洛阳览胜:千年城阙定鼎门

【原创】洛阳览胜:千年城阙定鼎门

【原创】洛阳览胜:千年城阙定鼎门

【原创】洛阳览胜:千年城阙定鼎门

【原创】洛阳览胜:千年城阙定鼎门

【原创】洛阳览胜:千年城阙定鼎门

定鼎门在隋唐城的位置(局部)

 

链接:

    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http://www.ccrnews.com.cn/100027/100028/100034/22481.html李永强  石自社  贺辉)  

    定鼎门是隋唐东都和五代至宋西京郭城正南门,隋称建国门,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称定鼎门。遗址位于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曹屯村和安乐镇赵村之间。2007年元月至2008年元月,为配合国家大遗址保护工程,洛阳市文物局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成立了隋唐城考古队,对定鼎门遗址进行了历时一年的发掘,总发掘面积逾8000平方米。

    通过本次发掘,基本搞清了门址的沿革和布局。定鼎门遗址由平面呈长方形的墩台、三个门道、东西飞廊、东西阙和左右马道组成。定鼎门遗址初步可以分为四大期,即盛唐前期、盛唐后期、唐宋之交和北宋时期,每期的平面布局并不完全相同。

    (一)遗迹

       1、盛唐前期的定鼎门遗址    盛唐前期的定鼎门保存较为完整,由墩台、门道、隔墙、飞廊、阙台、涵道、马道等组成。  

      (1)墩台    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4.5米,南北21.04米。墩台分台体和基槽两部分。台体残高1.05米,基槽深2.5米。门道东侧墩台东西宽7.98米,发掘部分南北长15.8米;门道西侧墩台东西宽7.98米,南北长21.04米。墩台外侧皆有包墙砖,其中南壁和东壁保存较好。 

    (2)门道   共有三门道,均宽5.8米(以排叉柱隼窝中心间距为准),南北进深均21.04米。 

       东门道。残存遗迹有地石、土衬石、门砧石等。地石位于门道两侧壁下,东西两排对称分布。地石上面居中皆凿有圆形排叉柱榫窝。地石下的夯土基础中有土衬石,平面略呈方形,不甚规整。每排柱窝以居中为准南北对称分布,由居中向南北两端榫窝间距逐渐增大。地石彼此不相连,相邻地石的间距亦由中心向两侧逐渐增大。地石间砌砖为壁,砖壁上残存带红色颜料的白灰墙皮。门砧石皆已移位和破裂。门砧石上面居中凿有安嵌立颊石的凹槽和安嵌门臼的臼窝。散落的立颊石有二件,其上面凿有安装门框的长方形凹槽,侧面凿有镶嵌门限的凹槽。门道内路土面上皆有车辙痕迹。上层路土面上普遍积有淤土。  

       中门道。破坏较为严重。地石多遭破坏,仅门道西壁下残存有三块相邻的地石。门道东侧偏北,清理出5个土衬石坑;南端东、西两壁下,分别清理出撞石坑。门道内的路土堆积,为底层先铺河卵石,其上再铺整砖或残砖。 

      西门道。保存较好,地石基本完整。门道西壁下保存有14方地石,门道东壁下保存有15方地石。地石的形制和布局,皆与东门道完全相同。地石面上排叉柱榫窝周围,有方形排叉柱印痕。门道南北两端(西壁北端已缺)皆清理出撞石或撞石坑。门道内路土分为三小层,下层为河卵石路面,上面两层皆为路土面。  

    (3)隔墙    共有二道,分别位于三个门道之间。隔墙宽度基本相同,皆为5.6米。东隔墙南北残长15.3米,残高0.2米;西隔墙南北长21.04米,残高0.8米。   

    (4)东西飞廊    位于墩台与阙台之间,两边对称。西飞廊东西长约33.3米,底部南北宽约5米。飞廊夯土分基槽和台体二部分。基槽夯土厚约1.1米,台体夯土残高1.3米。东飞廊台体南侧残存包砖5层,包砖南北宽0.95米,东西残长6.75米。 

    (5)东西两阙    分别位于墩台东西两侧。东西两阙台布局基本相同,以西阙台为例说明。西阙台平面呈长方形,基槽东西残长16米,南北残宽11.9米,厚1.1米;台体东西残长16米,南北残宽10.5、残高1.45米。阙台台基外壁残存草拌泥墙皮,草拌泥上涂白灰,白灰之上涂红色染料。阙台台体较飞廊台体南北两侧均外凸2.8米。  

    (6)马道    为折角式马道,位于墩台外侧。破坏严重,仅存部分基础。东西残长20.72、南北宽4.7、残高1.25米,坡度约为20~22度。马道西、北两壁残存有涂红的白灰墙皮。  

    (7)西涵道    位于西阙西侧,由青石砌成,呈南北走向。涵道穿郭城南垣,南北长3.1、东西宽2.3米。南、北均与城内外水渠相接。涵道两壁系用条石顺向错缝砌成。分水石居中,由三方条石构成,呈梭形,仅残存一层。南北长3.1、东西宽0.6米、残高0.25米。涵道为一水两道,每条水道宽0.83米。水道底部皆平铺长方形条石,石面上发现16个菱形榫眼,用以安装栅栏。东侧没有发现对应的涵道。

      2、盛唐后期的定鼎门遗址    基本沿袭盛唐前期门址的主体结构,门道、东西阙台、马道的规模和形制略有变化。   

     (1)门道    仍为三门道结构。继续利用盛唐前期的地石,但将排叉柱榫眼内移。因此,盛唐后期定鼎门三个门道的面阔发生变化。东、西两个门道面阔各为5.2米。在西门道中部,残留有车道石残块。   

     (2)阙台    继续沿用盛唐前期定鼎门的西阙基础以及部分台体,仅对西阙进行了局部改造。改造重点是缩小西阙规模,即内收四壁。其台体底部东西长14.1、南北宽8.6米,口东西残长14、南北残宽3.6~5.8、残高0.9米。

     (3)马道   为直坡道式。坡道呈东高西低状,东西残长20.72、南北残宽2.3米,坡度为20度。马道上北沿清理出柱洞。  

       3、唐宋之交的定鼎门遗址    唐宋之交的定鼎门现存的遗迹有墩台、门道、飞廊、阙台和马道,保存极差。   

     (1)墩台    继续沿用盛唐前期基础和台体,部分包墙砖为沿用盛唐前期的包墙砖,部分是底部继续利用原有包砖,还有部分则为完全新砌。  

     (2)门道   仍为东、中、西三个门道。中门破坏严重,东、西两个门道中仅存少量建筑遗迹。 东门道残存地石下的条形夯基、门砧石坑及路土,西门道与东门道大致相同。  

     (3)飞廊    继续利用盛唐前期和晚期的基础,南壁稍稍加宽。其中西飞廊东西长32.3、南北底宽5.7、口宽4.2、残高1.3米。 

     (4)马道   继续利用盛唐后期马道基础,对其进行加宽处理。   

     (5)阙台   继续利用盛唐晚期的基础,平面布局稍有变化,即台体东沿和北沿略与原阙东、北两沿齐平,西沿向东内收1.35米,南沿向南扩1.25米。该阙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3、南北残宽8.65米。 

      4、北宋时期定鼎门遗址    北宋时期定鼎门遗址仍为三门道结构,保存较差,现存遗迹有墩台、门道、马道等。   

       (1)墩台   北宋时期墩台平面呈长方形,继续利用盛唐前期的基础,台体补筑加宽。东西长44.5、南北宽23.3米。   

       (2)门道   仍为三个门道。中门道破坏殆尽,东、西两个门道仅存部分遗迹。东门道内仅存地  石基础,即南北向的夯土基槽。基槽南北残长皆13.55米,东西残宽皆为1米,残厚0.8米。两条基槽的间距为4.9米。 

      西门道与东门道相似。基槽南北长均为15.6米,东侧基槽东西宽1米,西侧基槽东西宽1.2米,基槽厚均为1.05米。基槽间距与东门道相同,亦为4.9米。基槽南北两端,皆较城门墩台内收4米。  

       (3)马道   为直坡式。东西残长34、南北宽3米。马道北壁有包边砖沟,东西残长26.7、南北宽0.9、深0.07米。  

        5、定鼎门街与郭城南垣  

      (1)定鼎门街    隋至盛唐时期定鼎门街。距地表深2.1、东西宽116、厚0.1~0.25米。路土中部稍显低平,两侧略显高突,中部路土低于两侧路土约0.4米。路土分为三小层,每小层皆有一层硬面,硬面上有车辙。其中底部硬面上车辙较多。  

       唐宋之交定鼎门街。东西宽101.75、厚0.35米。路土呈灰褐色。路面上车辙较少。   

      北宋时期的定鼎门街。东西宽74.3、厚0.35米。路土呈浅褐色,坚硬,较杂。路土中清理出少量车辙。  

      (2)郭城南垣    隋至唐初时期,郭城南垣夯土呈深褐色。夯层厚约30厘米。盛唐时期郭城南垣主要利用隋至唐初时期郭城南垣外侧补筑夯土。墙体部分底宽3.1、上口残宽1.1米。   

      唐宋之交郭城南垣主要利用盛唐时期的墙体补筑而成,通常底宽5、上口宽4.7米。  

      北宋时期,继续利用旧有郭城南垣,同时对其北壁有所加宽。这个时期郭城南垣底宽8米左右。  

       6、城门南侧遗迹  

      (1)南北向道路   由上而下可以分为三大期,即近现代路土、五代宋路土、唐代路土。五代至宋路土,与定鼎门遗址中门道和西门道相对,路土可分为三小期,每期路面上皆清理出辙痕。路土残宽1.9~23米,厚0.1~0.3米。

        唐代路土仅清理至路面,路残宽90米。尤为重要的是,路面上发现了分布密集的车辙、动物足印和人的脚印。车辙交错重叠,辙痕清晰,总的走向都是朝向定鼎门门址,其中有一组东南—西北走向的车辙最为明显,其车轨距经测定为1.25米。动物足印非常之多,有重叠踩踏的情况。印痕有大有小,其中较大的足印为骆驼蹄印,较小的足印可能是马或其他动物。人的脚印与车辙、动物足痕交错分布在一起,其中在西部有一组六个脚印非常清晰,人脚的五趾清晰可见。此次发现在国内同时代的遗存中尚属首次。 

        (2)东西向道路   共2条,一条位于南北向道路东侧,开口③层下,路土青灰色,较硬,起薄层,辙痕清晰,南侧遭破坏,残宽约6.5米,发掘残长26米。另一条位于南北向道路西侧,时代当为唐,被同时期的东北—西南向道路和南北向小渠打破。 

        (3)东北—西南向道路   共2条,都位于南北向道路西侧,一条与③层下第2期路土同时代,仅残存一小部分,残宽2米,残长7米。另一条时代当为唐,叠压在五代宋第3期路土下,发掘部分东西长13.4米,南北宽6.5米,厚度因未解剖而不详。路土呈青褐色,较杂,出土少量残砖、碎瓦和小河卵石。路土打破南北向小渠,叠压在唐代东西向路土上。   

      (4)建筑基址   此外在城门外侧的西南处还发现有一处建筑基址,开口于④层下,仅存基础部分。基址可以分为五期。五期房址平面布局皆有不同,形制也有较大差异,上下叠压。房址极有可能形成于北宋年间。性质目前无法确定。   

       另外还发现有水渠等遗迹 

    (二)遗物  

      出土遗物十分丰富,可分为唐代遗物和宋代遗物两大部分。唐代遗物有建筑构件、生活用品、武器、佛教造像和钱币等。其中建筑构件最为丰富,其中长条形砖和方砖纹饰多种多样。生活用品类型繁多,有陶器、瓷器、铜器、铁器和骨器等。宋代遗物较少,有建筑构件、生活用品和钱币。建筑构件有砖和兽面瓦当,生活用品有瓷碗等。  

     (三)结语   

    对定鼎门遗址的几点认识:
     
通过此次发掘,基本理清了定鼎门遗址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和布局。门址系以城门楼为主体,两侧辅以朵楼,其间以城垣相连接的巨大建筑群。此种建筑布局与敦煌壁画晚唐第138窟中所绘城门的建筑布局极为相似。
      定鼎门为一门三道建筑结构,自隋至北宋不同时期的城门建筑结构与平面布局大致相同,且历经过多次大规模的重建与局部修葺。该门位于郭城南垣正中,北与皇城正门端门、宫成正门应天门、宫城正殿明堂及宫城北门龙光门组成了隋唐东都的南北轴线。为隋唐东都的复原研究提供了坐标性定位点。
      此次发掘,没有发现传统意义的护城濠。且隋代城垣宽仅2.2米,唐代城垣宽仅3米,这与盖隋时仅有短垣的文献记载相合。由此推知隋唐时期的东都外郭城防御性应很差,亦与文献所记相吻。
      定鼎门内天街宽近120,门外南北向道路残宽约90,与“宽约百步的记载相近。如此之宽的道路,可能与帝王出行仪仗所需有关。特别是晚唐时期路面上大量骆驼蹄印的发现,真实反映了当时丝路贸易的繁盛,有力地印证了洛阳和丝绸之路的关系。
      最后,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此次发掘,为国家大遗址保护工程提供了详实可靠的资料,为遗址的复原展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洛阳古都历史

    (一)夏都斟鄩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王朝。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时间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之间,有470多年的历史,历经17位帝王。洛阳一带是夏民族建邦立国的腹地。夏朝的第一个国王禹,始都阳城,后迁阳翟。阳城在登封,阳翟在禹州,均离洛阳不远。夏王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启之子)都斟鄩。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今本《竹书纪年》又载:“仲康即帝位,据斟(寻卩)。”《史记·夏本记》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即后羿,为东方夷族的一个首领,他乘太康无道、夏民怨愤,入居斟鄩,执政,拒太康于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鄩,后被其亲信寒浞杀死。斟鄩在何处?目前说法不一。《国语·周语上》载:“昔伊、洛竭,而夏亡。”证明斟鄩在伊洛区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洛阳正处在这个位置。

  1959年,中国考古研究所在洛阳辖区偃师二里头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二里头一带是一座大型都城遗址,定名为“二里头文化”。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相当于夏代,距今有4000 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遗址。总面积为3.75平方公里。内有大型宫殿遗址。考古学家认定,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夏都斟鄩的所在地。夏代太康、仲康、夏桀三帝王曾建都于此。《帝王世纪》记载:太康在位29年。《通鉴外纪》记载:仲康在位52年,夏朝都斟鄩94年。

    (二)商都西毫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商本是黄河下游的一个古老的部落,为东夷族的一支。夏朝时属于夏王朝的一个诸侯国。商部族经常迁徙。从契至汤十四世,共迁徙八次。商部族活动的主要地区是河南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和山东的西南部,汤最后的定居地是河南东部的商丘、史称南亳。约公元前16世纪夏亡商立。商汤攻开夏都斟(寻卩)之后,决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新都建成后,商汤从南亳迁此,史称西毫。商都西亳在何处?这是数千年来历史上的一个疑点。“河南偃师为西毫,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这西毫在洛阳偃师尸乡。

  1983年,中国社科院在洛阳偃师尸乡沟、大槐树、塔庄一带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这座商城遗址。从此揭开了西亳的秘密,结束了数千年来关于西亳的历史疑案,这是国内外史学界的一件重大发现。商城总面积为190万平方米。城内南中部有宫殿遗址。宫城成正方形。大殿之后,有几座宫殿建筑,东西对峙,系王宫所在地。城内道路纵横,井然有条。城外有环城马路。这座规模宏大的古商城,显然是按照都城的规格建造的。据碳14测定的绝对年代,是商朝早期的城池。再次,洛阳偃师尸乡的商文化遗址,就是商都西亳的所在地。《竹书纪年》载:“汤居西毫,仲丁元年辛丑即王位,自毫迁于嚣。”《史记·殷本纪》又载:“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又云“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毫徙河北。”从此可以看出,商朝曾两次都西亳。第一次商都西亳,约在公元前1711年至前1482年,计230年,历经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10帝。第二次商都西亳,约在公元前1310年至公元前1140年,计170年,经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禀辛、庚丁、武乙九帝王。商朝两次都西亳,共 19帝,四百余年。商朝自盘庚始实行双都制,既有南都西亳城,又有北都殷城。洛阳与安阳成了商殷时期的姊妹城。

    (三)西周东都洛阳

  周族原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部落,与夏、商两族同称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三大部族。夏、商两朝时期,周是它们的属国。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道,武王时,周的势力已很强大,决心灭商。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乘机率众东下,经洛阳北部孟津渡河,一举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商亡周兴,史称西周。武王灭商后想在洛阳建都。《左传·宣公三年》载:“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武王灭商后先来到洛阳,决定立即在此建一座城邑,名曰洛邑。其址在今日白马寺东南。《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营周居洛邑而后去。”在营城之间,武王曾去嵩山祭天。这武王克商后并没有马上回镐。而是居洛阳察看地形,营建周人之居、嵩山祭天、迁九鼎等。同时也在周公营建洛邑之前,洛阳的名字已称洛邑,这个洛邑城估计不大。

  武王灭商后的第二年便在镐京病故,成王即位。因成王年幼,由其叔父周公辅佐代政。成王执政的那年,“使召公复营洛邑”,周公先后来到洛邑,经过实测,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从三月到十二月完成了洛阳这座城池的建设。从此,西周有两座都城。西方的镐京称为宗周,东方的洛邑称为成周。成周又分为王城与下都。下都后来又称成周。周时洛阳的名称众多,又常变换。洛阳邑建成后,“成王定鼎于郏(辱卩)”。郏(辱卩)即周王城。成王执政五年即迁都成周的王城。《何尊》铭文中记载:“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惟王五祀。”西周自成王始,诸王均来成周居位、施政。这在周器铭文中有所记载。其中记载成王的有8器、昭王的7器、穆王的1器、恭王的14器、懿王的4器、孝王的3 器、夷王的1器、厉王的15器、宣、幽二王的各2器,康王未发现铭文记载。其他诸王经常居洛处理国事。洛、镐二都均没有中央最高官署卿事察,周公居洛、召公居镐。周公死后,他的儿子君陈又承袭周公的职位,继续镇守在这里。洛阳作为西周的东都城,从成王五年至平王二年,历时295年。历经成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幽王10帝王。西周时期,实行的是一国两都制,但是法定的国都是镐京,洛阳只作为陪都存在。

    (四)东周都洛阳

  周宣王卒、周幽王立。关中发生大的地震,灾难严重。《诗小雅·十月之交》云:“三川竭、岐山崩。百川沸腾、山冢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加之内政腐败,社会黑暗,宫廷分裂。公元前771年幽王被杀,西都镐京被抢劫一空。平王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决定废西都全迁东都,史称东周。东周只有洛阳一个都城。东周时期,仍有两座城:一为王城,击公所建,时为帝王所居。一为成周,武王所建,周公复营,时为军事要地。王城人秋冬居都城有310年,从周平王开始,历经桓王、庄王、厘王、惠王、襄王、顷王、匡王、定王、简王、灵王、景王、悼王、赧王14帝。成周作为东周都城有二百零五年,历经周敬王、元王、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11帝王。洛阳作为东周都城有515年,历经25帝。

    (五)西汉初都雒阳

  西汉初,高祖刘邦定都洛阳。《史记·高祖本纪》载:“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阳,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驩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雒阳。”

  后来,“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本来,“高祖欲长都雒阳”,后来“齐人刘敬说,乃留侯劝上入都关中,高祖是日驾,入都关中。此后,西汉便定都长安。

    (六)东汉都洛阳

  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柏乡称帝,是为汉光武皇帝,同年攻下洛阳,定洛阳为都城。史称东汉或后汉。光武刘秀又经过十多年的征战,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东汉时期的洛阳,为天下名都,洛阳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其城址在现今白马寺东侧即汉魏故城遗址。东汉从公元25年刘秀始创,至公元220年献帝灭,经历了196 年。东汉有洛阳、许昌、长安三个都城。其中以洛阳为都的有165年,以许昌为都的有26年,以长安为都的有5年。在洛阳的有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少帝殇帝、安帝、少帝(刘懿)、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刘辨)、献帝14帝。

    (七)曹魏都洛阳

  汉献帝初平元年之后,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连年混战,东汉王朝名存实亡。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在逐渐形成。曹操在军阀混战和镇压起义军时,势力逐渐壮大,最后掌握了东汉的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7年,曹操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公元213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公元216年,又封曹操为魏王。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在洛阳,其子曹丕继位。不久,曹丕废汉献帝为山阳公,自立为帝,是为魏文帝,改汉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曹魏从公元220年至公元265年司马炎灭魏为止,以洛阳为都46年之久。历经魏文帝、魏明帝、齐王、高贵乡公、元帝共5帝。

    (八)西晋都洛阳

  曹魏后期,政治黑暗,曹魏走向衰落。公元265年司马炎继晋王位,接着重演曹丕代汉的把戏,迫使曹奂让位,自立为帝,是为晋武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西晋仍都洛阳。西晋都洛51年,历经晋武帝、惠帝、怀帝、愍帝4帝。城址在白马寺东的汉魏故城遗址处。

    (九)北魏迁都洛阳

  西晋统一三国后,社会上出现了一度的稳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物质财富有所增加。但统治者极端腐败,晋武帝有姬妾万余人,花天酒地。贾皇后姿意淫乐,竟在大街上抢拉男子入宫为男宠。外戚王恺与大贵族石崇比富,令人吃惊。如此等等,终于酿成了“八王之乱”,历时16年之久。洛阳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北魏占领中原,统一北方,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是个大有作为的皇帝,他坚持改革,整顿吏治,严惩贪宫污吏,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提倡学汉文、说汉话、穿汉服,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被破坏的洛阳,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北魏都洛阳41年,历经魏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长广王、节闵帝、安定王、孝武帝8个帝王。

    (十)隋朝建东都

  公元604年,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杨广即位当年的年末,亲自来到洛阳,登上邙山,察看地形。他认为邙山之南,伊阙之北,瀍水之西,涧河之东是绝好的军事要地,他决定在此营建东都城。公元605年3月,他命尚书杨素为营建东都总监,纳言杨达为副监、宇文恺为将作大匠,每月征工匠“役丁二百万人展开了大规模的营建东都洛阳的工程。第二年的正月东都建成。正在江南巡游的隋炀帝听说之后,即速从江都出发,四月到达东都洛阳。接着六宫百官也迁居洛阳。洛阳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人口过百万,富商数万家,城西的西苑是全国最大最美的花轩。

    (十一)唐末移都洛阳

  公元618年,李渊建唐,定都长安,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葺洛阳城,号称洛阳宫。他曾三次来洛阳处理政务及外事,在洛阳宫居住二年之久。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高宗李治即位。永徽六年(公元657年)来到洛阳,在此处理国家大事,以洛阳为东都。安史之乱后,唐中央的权力大大削弱,节度使的权势越来越大。公元904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发兵长安,挟持唐帝(昭宗)迁都洛阳。公元907年,朱温废掉唐帝(哀宗),唐亡。此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唐朝时期,洛阳作为唐朝的陪都。哀宗在此都两年后唐亡。

    (十二)武周都洛阳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她以美貌闻名,14岁入宫,立为才人。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封为皇后。李治患高血压病,武后参政决事。群臣并称帝后为“二圣”。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降李旦为皇嗣,自立为帝,尊号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将东都改为神都。神龙元年(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在病中被迫让位给唐中宗李显,恢复国号唐。武则天执政50年,居皇帝位15年,以洛阳为都城15年。

    (十三)后梁迁都洛阳

  天祐四年(907),唐哀帝禅位于朱温,改元为开平。朱温以梁为国号,都开封,以洛阳为西都。开平三年(909)正月,朱温迁都洛阳,以开封为东都。

    (十四)后唐迁都洛阳

  后梁龙德三年(923),后唐灭后梁,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北)称帝。同年(即同光元年)十二月,迁都洛阳,以洛阳为洛京。李存勖以继唐而有天下,故国号唐,史称"后唐"。

    (十五)后晋都洛阳

  后唐末年,晋王石敬瑭起兵晋阳,天福元年(936)闰十一月攻入洛阳,灭后唐。辽太宗耶律德光册其为大晋皇帝,国号晋,建都洛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