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文庙又称文宣王庙、孔庙和夫子堂,位于郏县老城南街中部东侧。郏县文庙始建于唐五代后周时的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是一组颇具东方建筑色彩的古代建筑群,在全国现存近千座孔庙、文庙中,其规模、建制、保存完好程度等方面,除了山东曲阜孔庙、南京夫子庙以外,超过了其他全国各地的文庙,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文庙整体布局为坐北朝南,是我国古代典型的左学右庙式建筑群,现存古建筑22栋71间,占地面积近5万平方米,由神道(400米长的柏树行街)、庙前广场、文前街、泮池院、文奎楼院和一主两副轴线贯穿的系列建筑群组成。庙区内有圣域门、贤关门、腾蛟坊、起凤坊、棂星门、乡贤祠、大成殿等26处建筑景观。2006年5月25日,郏县文庙作为金至清时期古建筑入选国务院核定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1月15日利用午休时间前来观瞻,正好县文化局刘亚锋局长在东门口等候平顶山市领导来,让一起浏览。

新修的泮池,池上建石拱泮水桥,俗称状元桥

戟门:戟门东侧是名宦祠和御碑院,名宦祠内奉有自汉代后曾在郏县任职、造福一方的19位县令,西侧是乡贤祠,祠内敬奉有郏县籍历代先贤。

戟门

过戟门是祭拜庭院,有东西廊庑和耳房

东廊庑的山墙外几通石碑散落在地面上

主体建筑大成殿高15.5米,面阔19.7米,进深1.76米,庙制五间,为九脊歇山庑殿式建筑


大成殿前龙陛石的精美石雕为二龙戏珠,但这里的珠却是一只倒挂的蜘蛛,别有情趣,可参考文后的故事

殿前明柱8根,粗围1.85米,高4.6米。前檐四根木檐柱柱头鼓浮雕形象生动的虎首。柱身的通体柱面透雕滚龙云气,雕刻精湛,栩栩如生。这些绚丽的浮雕、透雕木刻画面,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据说郏县文庙的木雕龙柱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河南仅此一例,可谓清代木雕龙柱的佼佼者


所用斗拱采用了透雕手法,对斗、拱、昂、翘、枋、雀替等都作了艺术加工。檐下的斗拱昂翘,上层为五彩龙头,中下层为象首,其后点缀透雕云海波涛。斗拱下的额枋上绘有祥龙飞云。
大成殿外檐斗拱、檩枋等处保留有部分原构彩画,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因为这里彩画的色调、画技、风格和绘画内容等既不同于通行于北京、承德等地区的“殿式”彩画,又不同于流行于苏杭等地区的“苏式”彩画,而独具浓郁的中原地区地方特征。鉴于彩画不易保存等原因,河南等中原地区此类原构彩画已经不多见,所以尤为珍贵。
殿内三梁起架,梁上彩绘采用中原民间手法,保存完好。正中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的塑像

在文庙的东南方向还有一座文奎楼,原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后又在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七月重修。楼阁高约14米,鎏金攒尖,半圆形隆脊,自顶至脊由塔式叠砌而成,高约两米,8条楼脊的末端有8个龙头,由8根铁链牵至楼顶。楼体两层起架,八角凌空。据悉文奎楼所在的院子原为郏县教育局印刷厂,不过现在印刷厂已搬走了,院内杂草丛生,文奎楼看起来破旧不堪,门窗全没有了,楼体一二层之间的木板已腐朽脱落,挑角上的挂铃也不见踪影,楼内的魁星塑像也早已不知去向。虽然由于年久而显得建筑破旧,它那卓越的建筑艺术仍使后人赞叹不已,为后人研究古代建筑和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由于去时该院大门未开,只能从远处留下一张照片纪念。郏县文庙精美的木雕、石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石雕将在下一篇中介绍。
有关专家给郏县文庙很高评价,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说:“郏县文庙,很完整,它过去是学宫,也是历史的标志。木雕龙柱是少有的,很有气派,很有价值。”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主任郑孝燮认为:“郏县文庙中斗拱、木柱的雕刻很珍贵。”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吕济民认为:“郏县文庙是皇家的规格。”
链接:二龙戏“蛛”——姑娘一词来历(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1023c90100gsbm.html)
在郏县文庙大成殿的月台前,有一块年代久远、雕刻精美、造型独特、寓意深刻的龙陛石。大家仔细观察会发现,这块龙陛石上雕刻的是二龙戏“蜘蛛”,而不是寻常的“火焰珠”,这是为什么呀?原来它是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说的是“姑娘”一词的来历。
故事发生在唐朝德宗年间,当时在郏县城北的大刘山下,住着兄妹二人,他们以打柴狩猎为生。后来,哥哥为妹妹娶来了一房温柔贤淑的嫂嫂,并生下一个活泼可爱的小侄子,一家四口过着虽然清贫但也比较悠闲地山野生活。天有不测风云,一天,哥哥进山去打柴,不小心落入山崖再无音讯,嫂嫂上山去寻夫,又被老虎吃掉,家中留下姑侄二人相依为命,艰难度日。随着时间的流失,这一女子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村中唯一的秀才向她求婚,这一女子婉言谢绝了。她说,我的兄嫂不在了,我要把我的小侄子抚养成人并考取功名以后才能嫁人。秀才被她的言行所感动,就相约等候。光阴荏苒,转眼间,她的小侄子已长大成人,有一年秋试,秀才带着她的小侄子进京赶考,一去杳无音讯,留下这个女子在家苦苦守候。有一天傍晚,女子铺床展被时裙带自然脱落,当时她并没在意,第二天早上起床后打开房门,发现门前有一只倒挂着的蜘蛛自上而下垂落下来,这时她才猛然想起昨晚裙带脱落的事,心想难道有什么喜事不成?因为在农村有种说法:蜘蛛倒挂,喜事临门。果不其然,将近中午时分,一官差快马加鞭前来报喜,说她的小侄子和未婚夫双双考取进士衣锦还乡了。这一女子听了以后喜出望外,急忙梳妆打扮,等待亲人的到来。
后来,唐德宗李适听说这件事情后,为了表彰这一女子的义举,亲自题匾“姑义如娘”,以效行天下。时任宰相权德舆就此事写下一首绝句——《玉台体》: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并载入唐朝诗集中流传至今。到明朝英宗年间(1459年),再次修复文庙大成殿,雕刻龙陛石时,就有意雕刻了二龙戏“蜘蛛”的图案。“姑义如娘”一词流传久了,也就简称“姑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