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函谷关遗址位于新安县城东500米的东关村,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古代丝绸之路东起点的第一道门户,2007年被国家确定为丝绸之路捆绑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关楼坐西向东,北接陇海线,南连青龙山,西通县城,东临涧水。据历史记载,原汉关的建筑非常壮观:北抵黄河,南横洛水,直抵宜阳散关。关塞相连,有似长城。关前更仿秦关布居,筑有“鸡鸣”、“望气”二台,以壮其势。这座汉关初建之时,关楼有十三丈高,南北长约十丈,东西宽约六丈。关楼为三层建筑,下面为平垛,中间有门洞,供车马行人通行。关楼上层为八角楼,楼角悬挂铜铃,风吹铃动,铮然有声。2000余年来,汉关历尽风云战乱,屡遭破坏,多次重修,最后一次是在1923年。据当地村民讲关楼上层的八角楼系上世纪50年代末期拆除的,其中的木制结构都让拿去烧火炼钢铁了,实属可惜。

门洞东西两侧,各有楹联一副。

正门上方嵌有“漢函谷關”四个大字,系康有为所书。落款:孔子二千四百七十四年癸亥秋南海康有为书

西门南面是:胜迹漫询周柱史

西门北面是:雄关重睹汉楼船

东门

东门仅剩北面的上联:功始将粱今附骥。下联“我为尹喜谁牵牛”早已不存


二层关楼。关楼四门均有对联,东门为:“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层紫气万层烟”;西门为:“佑彼周室,宏我汉京”;南门为:“紫气犹存贤令尹,青牛重度古函关”;北门为:“巍乎直同百二险,焕然重筑一丸泥”。只是现在都看不到了

通过西门洞口遥望新安县城

关楼四周荒草茂盛






关楼二层系砖石结构

附录:遗址保护情况
为了保护汉函谷关遗址安全,做好汉函谷关申遗工作,根据申遗的有关要求和汉函谷关保护规划,新安县成立了函谷关周边整治指挥部,对其周围的住户实施拆迁异地安置。并将汉函谷关保护区域分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汉函谷关保护范围,以关楼为基点,东115米,西10米,亩北各50米,包括关楼、鸡鸣台、望气台。建设控制地带,以关楼为基点,东至涧河边,西至东关街,北至铁路边,南至断崖。
为配合丝绸之路的申遗工作,文物部门对汉函谷关遗址周边地带进行了详细文物调查和勘探,新发现了城墙、烧窑等遗迹遗物。为确保申遗成功,新安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并投巨资进行规划设计、环境整治,组织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汉函谷关遗址周边地带进行调查钻探。调查钻探以关楼中心为坐标点,分别向南北两山延伸,调查钻探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经调查钻探发现,该关南城墙位于青龙山,为长条形,南北走向,距地表0.4~1.2米,长130米,残宽2.0~7.0米,底深0.7~3.2米,厚0.3~2.0米,与鸡鸣台相连;北城墙位于凤凰山,长条形,东西走向,距地表0.3~0.8米,长270米,残宽6.0~13米,底深0.5~2.8米。厚0.2~2.0米,与望气台相连。两处城墙均为夯土筑成,质地坚硬,层次分明,初步判断为汉代所筑。
下图是目前遗址周边已拆迁的民房:






函谷关遗址全景
链接:品汉函谷关(文/油菜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b2b900100ac02.html)
一个臣子为了功名更高
一个帝王为了睡眠更酣
于是有了一个关
一个用来阻挡和放行的关
一个陈兵盘问的大门
一个打仗争夺的据点
一个锁钥河洛的咽喉
一个彰显皇权的城楼
帝王的华盖从此漫过去
贵族的车马从此碾过去
士兵的战靴从此踏过去
商人的货物从此溜过去
农夫的草鞋从此蹩过去
诗人的思想从此穿过去
功名、权力、安全
怅惘、痛苦、忧患
都在这里纠结
涧水悠悠
曾经嘈杂的过往
已经在漫灭的遗迹下
一片静寂
曾经扼守的气势
已经在铁路和公路的夹挟中
默默不语
曾经丰满的历史
已经被背负的苍凉的岁月
磨得消瘦
曾经不可一世的关隘
终于不再是一个关隘
不再为功名累
不再为权力狂
不再为安全忧
成为一个遗址
成为一个记忆
拙朴、谦逊
散发出
前所未有的柔和的文化光辉
就像一个声名显赫的人
忘记了自己的过去
回到了人间
回到了人们身边
这也许是关的不幸
却绝对
是国的福祉
是民的福祉
实际上
也是关的福祉
加载中,请稍候......